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动态

时间:2022-05-17 14:43   来源:“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

  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设置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等10个“任务群”,分1至2年级、3至4年级、5至6年级、7至9年级四个学段相应设置课程目标。

  日前,记者就《标准》相关话题采访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为之点赞。记者走访安徽省芜湖市一些中小学发现,劳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更多学校跳出了劳动教育就是“体力活”的想法,将劳动教育与科学、手工等课程进行创新融合,丰富了这门课的内涵。

劳动1.jpg

  新增的“劳动课”包括烹饪、种菜、饲养家禽等

  劳动课程有哪些内容?翻看整个课程标准后,记者发现,“这堂课怎么上”事实上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课程标准里明确了,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推荐了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服务性劳动包括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两个任务群。

  根据不同学段,各任务群的内容要求也不一样。具体到烹饪与营养任务群,课程标准建议1~2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泡茶等学习活动;而对于5~6年级,在烹饪与营养方面,学生要会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

  除日常家务类劳动外,值得关注的是,在农业生产劳动方面,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体验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

  课程标准里涵盖的课程,每个学校都要一一落实吗?课程标准提出,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这也意味着,劳动课还是提倡因地制宜,课程内容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

  80后追忆:劳动课又回来啦

  不少70后、80后的网友都会有非常深刻的记忆,那时候上学,学校每周都开设有劳动课的。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劳动任务还非常“艰巨”,比如挖地、挑水、种菜、下地拾稻穗等等。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劳动课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出生于80年代的吴先生,中学时就读于芜湖市第九中学。当时学校开设的劳动课,让他受益匪浅。吴先生回忆,自己读初中时,劳动课都是由专门的劳动课老师上课。老师安排过烹饪、织毛衣、修理等劳动课,也是在那时他学会了烹饪的技能。“掌握一些生存必要技能是很重要的,”吴先生说,“我现在只要有空,就会为家人做上一顿饭,在做饭中体会到很多乐趣。”

  吴先生记得,新学期刚开学,劳动课老师就在班上介绍,本学期讲学习哪些劳动技能,每节课老师讲得都非常投入。记得有一次上课,老师拎着煤炉,带着洗好的菜和调料品等,课堂上给学生演绎如何做菜。做好后,老师还让大家品尝。教室热气腾腾,师生其乐融融。

  到了针织毛衣的那一课,老师让每个同学都带了毛线和针,教学生最基本的织毛衣技能。那一堂织毛衣的劳动课程,让吴先生明白自己身上穿的毛衣原来是妈妈一针一线辛苦织出来的,所以穿得很珍惜。

  吴先生认为,劳动课能帮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劳动不仅能提供学生的生活技能,体会了家长对劳动的付出,提升学生的责任感。

劳动2.jpg

  校园菜地种出孩子的喜悦

  “这里的小青菜长得很好啊,第一次见青菜在地里生长的样子!”“给基地的蔬菜除草松土浇水原来是个技术活啊,可真不轻松!”这是一群来自芜湖市澛港小学的小志愿者们,他们正在校园“苗圃实验基地”热火朝天地开展着“田”间劳作。

  2022年5月10日下午,记者来到芜湖市澛港小学的劳动课程实践基地——“苗圃实验基地”,一些学生正在园里拔草和给蔬菜松土、浇水。

  “同学们,知道青菜是怎样种养成长的吗?”在菜地里,综合实践老师赵家华和杨晓萍把劳动课搬到田间地头,一问一答的互动,气氛非常活跃。

  “苗圃实验基地”原本是学校体育场附近的一块荒地,2020年,学校对其实施荒地改造,在学校两位综合实践老师的带领下,打造成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成为了师生共同的劳动家园,幸福乐园。

  记者看到一垄垄的菜地上种了青菜、葱、土豆、玉米、黄瓜、辣椒等蔬菜瓜果。农作物长势良好,生机旺盛,有些蔬菜叶子茂盛已经可以采摘。

  “学校以学、种、收、赏、品为劳动教育课的主线,教给学生们蔬菜、水果、植物的知识,在进行劳作时再讲解它们的生命历程,并传授劳动技巧。”学校德育处主任朱洁向记者介绍学校劳动教育课的情况。

  “孩子们在活动中互帮互助,不仅能增进友谊,也共同在劳动中体验到辛勤付出后的幸福滋味。”基地旁,澛港小学执行校长陈军梅信心满满。她看见了,在这个劳动实践基地,同学们轮流负责种地耕地、浇水、施肥等各项事务,孩子们和大自然有了亲密接触,也嗅到了泥土和作物的芬芳,“春种秋收”“多劳多得”的自然哲理被根植于心里。

劳动3.jpg

  劳动教育早就成为芜湖孩子的“必修课”

  劳动教育并不千篇一律。记者发现,虽说教育部才发文明确“把劳动课写进课表”,但是不少学校都结合实际,带领学生开展多样的劳动实践。各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对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进行统一规划,开辟创客空间、小种植园、养殖园、小工坊等场所。

  2022年5月9日下午,记者走访芜湖市南关小学了解到,学校设有专门的种植基地——陶乐园,学生们在这里种蔬菜、瓜果。据介绍,南关小学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劳动课程,学校建立了校园劳动基地,师生按不同节气进行劳动实践。在校内,绿植领养,养殖小动物在不同年级开展;在家庭,学生一般利用双休和节假日完成家务劳动打卡。

  “我们坚持把劳动教育摆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种植和养殖相关课程,引导学生种植蔬菜、瓜果等,以及养一些鱼、小鸟、兔子等,让学生们热爱劳动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科学知识。”南关小学校长李海蓉说,学校很重视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不仅成为了学生们的“必修课”,而且形成了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

  未来:劳动不是目的,教育才是

  对于教育部发布的劳动课标,不少家长表示赞同。

  “生活技能应该从小抓起,让他们从小体会到劳动不易、劳动光荣。”市民陈先生对此十分期待,他的女儿是一名6年级学生。“我并不奢望孩子的饭菜做得多好吃、屋子收拾得多干净,关键是引导她从小树立劳动意识。”

  “孩子学校开辟的菜地,对孩子成长真的很好。我们平时主要抓孩子学习,忽略了劳动培养这一块,孩子对耕种的知识一无所知。有了菜园后,自己播种、除草、浇水,了解了种菜的过程,孩子收获很大。”澛港小学五年级二班倪臻好的妈妈崔萍表示,孩子回家后会分享在学校种菜的过程,而且孩子在家也会帮忙做家务,改变很大。

  “劳动不是目的,教育才是。国家教育部对劳动课的重视,是‘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对素质教育的完善。”在陈军梅看来,提高劳动和自理能力,也可以让孩子建立真正的自信、独立,保持健康的心理,还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甚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奚璟 汪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