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动态

时间:2023-11-24 15:46   来源:淮北新闻网

  淮北市工人文化宫建于1987年,建筑面积5800余平方米,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交通便利、人员流动量大,符合全市职工文化设施网点布局要求。

  2018年,市总工会直面经费不足、难以大改大建的现状,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确立“功能集成、服务集聚、引领集中”的回归思路,突出职工大学校、大家园、大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回收经营用房、盘活闲置用房、提升现有用房,联合法院等六部门,对三个社会机构以场地换服务,在工人文化宫现有楼面基础上共建“九室”“八中心”,顺利完成10个楼层基本布局,实现层层有服务、间间是阵地。

  厘清“谁来干”整合团队建。采取“+部室”“+团队”办法,实施业务重组、流程再造,加大市工人文化宫人才队伍培养和资金投入支持,组建百名劳模工匠宣讲团、律师法律援助志愿团等6个志愿服务组织,吸纳健身协会、舞蹈队、艺术团等12个专业团队,年投入300万元经费支持,让市总工会部室管统筹、文化宫管落实、专业团队管服务。以推动工人文化宫“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制定出台财务、资产、绩效、应急管理等19项制度办法,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厘清“干得好”融合互联网建。采取“+线上”“+新媒体”办法,统筹智慧工会二期建设,于2021年10月投入100余万元,在全省首个建成工会融媒体中心,推出“劳动美”“工活动”等宣传思想文化十大固定版块、二十六个序列。同步开通视频号、抖音号,联通多媒体矩阵,推动阵地和活动上网入云。2022年6月16日,省总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发成亲自为中心揭牌。同年9月,淮北市融媒体分中心建设现场会顺利在工人文化宫召开。

  相融相促激活阵地资源潜力

  打造“双中心”为龙头的思想文化引领新高地。加强工会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职工文明实践中心交融共进,注重与市职工书屋等其他阵地协同,吸纳协会、社团等专业力量参与,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劳模讲堂、五一课堂165场,开展读书交流83次;年均举办职工兴趣班(职工夜校)20余期,累计直接服务职工超万人次;固化职工摄影展、书画展、灯谜展猜等一批年展年赛,做到月月有宣讲、周周有活动。

  打造“双满意”为目标的工会优质服务样板地。立足“职工满意、党政满意”,依托市职工服务中心(庭、室),规范律师轮值服务,定期组织示范性劳动争议庭审,强化“调、裁、诉”一体化维权体系;统筹解决职工求职和企业用工两大难题,常态送岗位,每年促进稳定就业4000余人;每月一主题单身联谊交友,每两年一届职工集体婚礼,发起工惠购、快乐健身等暖民心普惠行动,策源“一瓶水·传递爱——致敬高温下劳动者”活动,年均线上线下有效服务职工20余万人次。

  打造“双引擎”为动能的职工创新创效催化地。突出劳模、政策双主引擎驱动,100余名创客先后免费入驻创业就业服务中心,获得小额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94万元;拓展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功能,搭建5G云论坛和问诊平台,聘任18位创新导师,创新展、大讲堂、小培训不断线,累计免费技能培训5000余人次,指导服务职工820余次,推动技术攻关960余项。

  精耕细作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坚持“以有为促有位、把定位变地位”理念,将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作为政府联席会重要议题,在纳入全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公益政策解决方案等方面争取到市政府支持。

  2022年3月,淮北市工人文化宫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调整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4名在编人员身份全部置换,进一步明确了工人文化宫的公益事业属性,为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整合变融合,实现适应化效应。在落实工人文化宫“两性”“两化”的探索中,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联合,坚持阵地一体共建、资源同体共用、线上线下联体共进,推动工会服务职能向文化宫转移、阵地活动向文化宫前移,实现了工会服务能力、服务范围、服务质量等全方位的量变到质变,在适应高质量发展中释放了聚变效应、乘数效应和外溢效应。

  呼声变掌声,实现暖心更连心。坚持“始于需求、终于满意”,不断进行开放式阵地升级改造,满足职工多元化、个性化需要,有针对性将全市近千家工会服务阵地连点组网,形成工会15分钟服务圈,进一步叫响“淮工阅读”“淮工鹊桥”等一批服务品牌,工会影响力、引领力、凝聚力得到新增强。

  下一步,淮北市将紧抓工人文化宫高质量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国工会十八大、省总工会十五大精神,拉抬标杆,乘势再上,重点在建强人才队伍、激发内生动力、深化共建共享、提升服务供需匹配度等方面再下功夫,进一步全面高质量构建现代工会服务综合体,切实把工人文化宫打造成广大职工的精神家园、工会工作的金字招牌。(记者 徐志勤 通讯员 刘静静 摄影 记者 梅月 通讯员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