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人物

——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姜小敢

时间:2021-03-09 10:25   来源:思政安徽综合

视频来源:安徽新闻联播

姜小敢.jpg

资料图:姜小敢在工作中  来源:皖南医学院官网

  3月2日,刚刚获授“第六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的姜小敢,在医院ICU病房里一直忙个不停。

  “学雷锋就要将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融入日常的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姜小敢说。

  学雷锋,做先锋。先后获得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的姜小敢,正是以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恪尽职守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姜小敢主动请缨加入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踏上驰援武汉的征程。

  “家园已在身后,战区就在眼前,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抢救生命,即便我倒在这里。”姜小敢说,刚到武汉的第一天夜里,马路上没有一个行人,也没有一辆车,他感到自己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压力。

  在武汉太康医院,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快速建成武汉市东西湖区唯一一家用于抢救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时ICU。他们冒着巨大风险,套着塑料袋为病人进行气管插管,采用“经口-鼻双通道氧疗技术”最大限度抢救患者,并将“基于力学分布的俯卧位通气技术”提前应用于前线抢救患者。

  作为医疗总负责人,姜小敢在积极抢救极危重患者同时,坚持每天巡视病房,评估筛选有发展为重症趋势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遏制病情发展。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该院收治重症患者299名,抢救极危重患者28名,实现患者清零。

  首战胜利后,姜小敢和他的团队随即转战协和东西湖医院,整建制接管重症医学科,以标准化联合个性化救治策略,抢救极危重新冠肺炎患者,让27名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转危为安。

  此时已是3月中旬,有的医疗队分批撤离,姜小敢离家也快两个月了,思乡的心情越来越浓烈。

  “作为一名重症救治医生,这里就是战场,只要战场需要,我就不会离开。”姜小敢说。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作为危重新冠肺炎救治的终极技术,能够帮助极危重患者跨越生命的鸿沟。姜小敢在我省最早开展ECMO救治技术,已有一百多例救治成功经验,武汉需要像他这样的医疗人员。

  武汉市肺科医院ICU,有7台ECMO、6台床旁血液净化,13例有创机械通气同时运行,工作强度和难度超乎想象。

资料图:姜小敢在工作中 来源:新华网

  第一天,一名危重新冠肺炎患者合并重症心肌炎,生命危在旦夕。姜小敢与来自全国6省市的专家一起商讨救治方案,倡导应用ECMO技术的最高形式VVA-ECMO,同时建立体外人工肺和人工心脏。但患者使用了超大剂量的升压药物,股动脉血管直径只有3毫米。如何在3毫米的血管内置入5.6毫米的导管,成了最大的技术难题。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就是重症医生必须具有的性格。”姜小敢说。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艰难手术,成功运用这项抢救技术挽救了患者生命。

  从武汉“皖美归来”后,姜小敢从未停止奔跑。每一天匆匆而起,迟迟归去,与病魔抢时间,向死神夺生命。他从不关手机,从不放松警惕,无时无刻都处于抢救生命的状态。“无论夜有多深,无论风霜雨雪,只要急救电话一响,他就会以最快的速度奔向ICU病房。”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医务处副主任赵军说。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姜小敢作为一名医生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写照。

  他创新开展了改良经皮气管切开术、主动脉球囊反搏等新技术,作为安徽省卫生计生适宜技术在我省62家医院推广。

  他率先开展安徽省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并成功运用该技术救治H7N9禽流感患者,开展皖江地区ECMO跨区域一级转运,改变了极危重患者“移不动、联不通”的状态,一举攻克ECMO技术发展制高点。

  “刻苦钻研的姜医生是奋战在医疗前沿的先锋,他一直鼓舞着我们要突破自我勇于向前。”姜小敢的同事张鹏说。(文/安徽日报 张岳 视频/安徽新闻联播 图/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