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人物

时间:2022-08-22 10:01   来源:安徽日报

  近日,来安县汊河镇相官村党总支书记王超,赶到南京市考察一家餐具洗涤企业。在闷热的车间里,王超仔细察看生产流程,详细询问市场销路,大颗的汗珠不停滴落,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他擦了擦脸上的汗,对同行的记者说:“如果这个项目能在我们那落地,每年能给村里带来20万元的收益,解决了5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 ”

  王超是土生土长的相官村人,2007年从安徽大学毕业,进入合肥一家大型装修公司工作。几年后,他在合肥买了房,开了公司,结婚生子。他的经历曾与那些考出农村在城市奋斗的励志故事,没有太多不同。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2017年。有一天,王超的母亲打来电话,告诉他父亲突发重病。放下电话,王超就赶回老家照料父亲。作为家中的独子,有了这一次经历,他决定放弃省城的工作,留在老家担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初回家乡,王超接过父亲的种子生意,又承包了50亩稻田,事业重新起步。但是,看着“空空荡荡”的家乡,想到活力四射的大城市,强烈的反差让王超心里不是滋味。要把家乡建设好的想法,在心中慢慢发芽。王超找到时任相官村党总支书记:“书记,这些年我在外面念了些书,也开过公司,现在想帮村里做些事,用我所学所识回报家乡。 ”书记顿了顿说:“你念了那么好的大学,自己又开公司当老板,见过世面,怕以后村里留不住你。 ”被拒绝的王超没有泄气,后来又找了书记3次。他的执着打动了书记,被吸纳到村里担任综治专干。

  农村工作靠情怀,更靠实干。村里安排王超联系程庄、金郢两个村民组,帮助贫困户脱贫和村民组发展。上任第一天,他就开始逐户走访,问情况、送政策、解难题,一个半月走完了两村组的100多户村民家。他琢磨,要彻底解决贫困户和村里发展的难题,必须要因户施策、因地制宜。

  村民程国志患有慢性病,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王超把他介绍到附近的工厂工作,每月工资有4000多元。 “多亏了王书记帮我找工作,从单位骑车到家只要十几分钟,现在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成功脱贫了。 ”程国志充满感激。

  75岁的留守老人陈积芳独自生活,王超和她结对,定期送去米面菜肉,帮她打扫家庭卫生。陈积芳逢人便夸:“小王就像我亲儿子一样对我好。 ”

  肯干会干实干,让王超赢得了乡亲们的认可,上级组织任命他为相官村党总支书记。 “农村工作关键在党支部,党支部工作关键在党员干部。 ”王超认为,乡村振兴对村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党组织需要补充有干劲、有知识的“新生力量”。为了相官村的后续发展,王超在村里寻找学历高、工作踏实的年轻人。在去年的相官村“两委”换届中,王超顺利连任村党总支书记,还选优配强班子,新的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4.5岁,学历均为大专及以上(含在读)。

  多年在城市学习、工作的经历,让王超清楚地知道,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发展。 2020年,王超招引小李庄智能联动温室大棚项目,项目需要村里投资400万元,相官村只能凑出200万元。 “以前在城里做生意能合伙,这个项目能不能也拉其他村子合伙干? ”为了拿下这个“大项目”,王超联系了临近的唐桥村、文山村、张堡村、陈塘村4个村。一听有项目能赚钱,大家一拍即合,最终商定由5村共同参与联建,从而顺利拿下了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由来安县威光绿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开发西红柿、草莓、西瓜等产品。去年项目为相官村分红20多万元。

  “企业需要什么,村里资源有什么,就一起做什么。 ”在王超的谋划下,相官村建立村企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和村内3家企业在资金、资源、劳务等方面开展联建,形成“问题共担,利益共享”的发展新格局。相官村根据企业需求,先后整合项目资金300余万元,通过建设项目基地、投资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展开合作,每年能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王书记有文化,见的世面多,发展村子有办法。”相官村村干部徐培文佩服地说。

  村子的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相官村的集体经济从2019年的21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70万元。相官村也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安徽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等荣誉。“王书记和村‘两委’为村里付出了很多,在他们的带领下,相官村景色美、生活好,大家伙的生活都很滋润,相信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相官村村民耿有芳说。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青年是希望。王超从城市回到乡村,带着知识见识回报家乡,为相官村的振兴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激情。乡村也是成就人才的大舞台。王超扎根基层,在为民办实事中炼就本领,聚焦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改善人居环境等乡村发展大事,在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在希望的田野上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记者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