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彩排的“竹马灯”表演队伍浩浩荡荡,充满喜庆。
红脸的“将军”造型威武,演员表演用情用心。
小演员的妆容与扮相生动形象。
“竹马灯”服装道具琳琅满目。
“竹马灯”制作老艺人为演员上彩妆。
春节将至,义安区钟鸣镇牡东村传统“竹马灯”展演又将盛装上演,排练预演有序进行。1月20日清晨,牡东村省级非遗“竹马灯”传习所内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奉“令”返乡的青年和当地村民积极参与“竹马灯”表演,从化妆、穿衣、戴头饰到“骑马”……每个浓墨重彩的工序都挤满了兴奋的大人和孩童围观。
据了解,“竹马灯”始于明末,兴于清代,是我市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民间艺术。该灯是由竹子做支骨,扎成马首、马尾的形状,然后糊上纸,内燃烛火,并将前马首后马尾固定在人的身上,类似旱船,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盛典。2006年,“竹马灯”被省政府收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省文旅厅授予牡东村委会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称号。当地专门成立“竹马灯”文化遗产保护小组,活跃着一支由100余名村民组成的“竹马灯”表演及制作团队,最大的年龄83岁、最小的4岁。他们于每年春节期间开展“竹马灯会”活动,并不定期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授课,让孩子们了解“竹马灯”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技艺。(记者 潘伟 储著传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