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要闻

时间:2020-03-24 15:35   来源:安徽日报

  编者按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为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大力营造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浓厚氛围,本版特刊发一批省内社科理论专家、优秀教师撰写的理论文章和心得体会。

  讲出思政课的高度、深度和温度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讲好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和光荣使命。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的要求,锤炼能力本领,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把思政课打造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

  讲出思政课的政治高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抽象的世界公民,也不仅仅是培养一般的合格公民,而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有高度的教学目标,要求思政课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求思政课教学突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这一核心,要求思政课效果不仅看到课率、抬头率,更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讲出思政课的政治高度,就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开展教学,把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讲出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思政课要拓宽理论视野,展示深邃的历史视野,涵养深厚学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同时要重视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

  讲出思政课的情感温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学生思想实际,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提升学生获得感。用深厚的情怀打动学生。思政课教师心中要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心信仰,对思政课真心热爱,对学生真心爱护,用真情感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善于讲故事、善于开展网络教学,做到既会“面对面”,又会“键对键”,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吴家华(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坚守教育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亲自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托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就需要树立和坚守教育信仰,做好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

  教育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职业境界走向事业境界,直到理想境界的目标。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一个人经历多年的学术训练后所寻找的一种专业归属,在其形成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伦理意识,深化了对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影响力的认识程度,并在不断增加的承诺中形成期待育人效果的教育信念,成为自觉践行教育使命的力量源泉。

  教育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站稳立场,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内生力量。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思潮的挑衅,一些以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为基础的错误社会思潮以学术或文化观点混淆视听,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诱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守教育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才能辨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本质,才能站稳政治立场,为青年学子正确认识社会引路开道。

  教育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达成目标共识形成强大教育合力的前提。拥有教育信仰,既能超越现实社会的物质环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有限的生命价值升华为高尚的社会价值,又能发挥聚合作用,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凝聚为具有整体力量的队伍。拥有共同的教育信仰,才能产生一致性的教育影响,才能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碎片化甚至产生相互矛盾的理念冲突。

  在守护青年学子的人生发展方向的新时代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通过研习经典,增强理论笃信;增加师生交互,升华积极情感体验;深化科学研究,提升学理涵养;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行动自觉来坚守教育信仰。

  魏荣(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


  做新时代大学生的引路人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照亮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铸魂育人之路,引导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大学生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给当代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守正创新之路,引导我们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之际,要主动作为,坚持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守正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力度、有深度、有温度,增强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遵照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原则,着力推进话语体系创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书记的讲话引领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率先垂范之路,引导我们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坚守传道授业解惑之使命。我们要遵照总书记的教导,努力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总书记的讲话拓展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发展之路,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原则,引导我们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辅导员队伍,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组合拳”。

  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提高政治站位和视野格局,推进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做好新时代大学生的引路人。

  王平(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打造思政“三维课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思政课的使命担当。为对标“八个统一”“六个要求”,上好拔节孕穗期的思政课,我们立足于一年来的教育实践,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致力于构建有魅力、有活力、有感染力的思政课“三维课堂”。

  延展思政课的“面”,呈现有广度的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立德和树人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学生展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抓住这一核心,思政课就要着眼于学生的需要,展示出它的“广度”。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知识体量增大、思维方式活跃,只有展现出课堂的广度,将思政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效融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困惑有力联系,才能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充分的知识输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输出,才能在课堂上用更宏阔的知识视野、广阔的国际视野、深邃的历史视野,对比国内与国际,观照历史与现实,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

  深扎思政课的“根”,呈现有深度的思政课。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思政不是一门空洞的、纯粹思辨的学问,它总是辩而有义,辩而有益。如何打破“空洞说教”的固有困境?这就需要把思政的“根”深扎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将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拓展思政课的纵深,搭建贯穿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于社会课堂中取材、认知、践行,让思政课活起来。行走的课堂,真实的实践,可以变成最好的教科书,让理论知识更具魅力。

  转化思政课的“魂”,呈现有温度的思政课。思政每节课中渗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第一粒扣子”。扣好“第一粒扣子”就要求我们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能用心揣摩课程,用心体会教材,把思政课的“魂”从课本知识中转化出来,凸显思政课价值引领的独特优势。价值引领不在于“一味灌输”,而在于“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在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辨,在思辨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抓住了思政课的“魂”,思政课才会有了温度,才能真正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杨奇(铜陵市第三中学)


  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三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三个关键”,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根本指针。在“3·18”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我们再次细细品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精神,深刻体会到党的领导是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关键,学生中心是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硬核关键,教师担当是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落地关键。

  抓好“党的领导”这个关键,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进入新世纪,党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大优势,是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独特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必须系统钻研党的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始终维护党委统一领导、压实党政齐抓共管责任、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政课工作格局和支持保障上就要采取有效治理,在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上就要采取从严管理,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上就要采取科学治理。

  抓好“学生中心”这个关键,才能科学实现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促进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密切“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根本目的。坚守以学生为中心,把青年大学生精心栽培成为具有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等品格的社会主义人才,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现改革创新的指路明灯。要培育学生的爱国情,引导学生的强国志,激励学生的报国行。

  抓好“教师担当”这个关键,才能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也是高校思政课在改革创新中越办越好的内在规律。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内化为自觉的使命担当。同时,需要将“八个统一”内化为高度的责任担当,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具体地做好既教书又育人、既育智又育德、既守正又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才能落小、落细、落实。

  汪盛玉(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履行好“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历史使命,没有高素质、真功夫是不行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 ”思政课教师只有具有过硬的素质才能切实发挥好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作用。

  要硬在信仰。思政课教师的信仰,就是以党的初心为初心,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思政课教师站上三尺讲台,就不是普通的职业人,而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种子的园丁,是铸魂育人的灵魂工程师。

  要硬在担当。当今社会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思政课教师要保持清晰头脑,勇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敢于亮剑和发声,理直气壮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要主动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形成育人强大合力。

  要硬在师德。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做到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有淡泊名利的坚守;要修炼自己的灵魂,让它崇高圣洁,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要硬在业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猎广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思政课的发展处于信息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思政课面对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自身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

  要硬在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思政课的创新,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思政课新境界,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立体化的思政网络。

  朱小闯(潜山中学)


  教育无痕润物无声

  对于“教师”二字,我是这样解读的:“教”字是“孝”和“文”组合,“孝”代表孝道、美德、品德,“文”代表科学文化知识;“师”字是“辨”字旁和“币”组合,“辨”字代表思辨,辨别是非,“币”字代表价值,增值,活得有价值。 “教师”二字联系在一起体现我们的使命是培养品德、增进知识、明辨是非、提升价值。这也正好契合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落实到具体教学上,思政课堂必须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今天的这代学生,有着鲜明的群体特征和时代烙印。民族责任意识较强但理性不足,基础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不强,乐于追新求异但创新能力薄弱,享受着东方人的溺爱却强调西方人的自由……因此,这代学生的思政课堂不能简单地说教、机械地灌输。必须“以心灵感召心灵,以灵魂丰富灵魂”,才能收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2020年春节,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这场疫情,带给了我们很多不便、困苦、灾难,但也是思政课教育的最好素材,充分把握教育契机,给我们的同学们带来了生命教育、责任教育、挫折教育、自律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态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启迪着师生们的心灵,涤荡着灵魂,启发着对生命的思考、对价值的追问。

  思政课堂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程性质决定其有很强的理论性,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抗击疫情充满信心和底气的道路自信;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自信;彰显中国制度在防疫抗疫中的明显优势的制度自信;凝聚中国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的文化自信——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在这次战“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我们要把理论上的“爱”转化为实践中的“爱”,这次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无数“爱”,这种“爱”是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责任担当,更是一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执着坚守!

  吴官文(合肥市五十中学新校集团)


  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

  一年来,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守正创新开好思政课,让理论课堂鲜活起来。我校将思政课建设质量纳入学科建设考核体系。围绕“重大理论、重大现实、重大实践”问题,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邀请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省内外专家指导我校思政骨干教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及师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合作攻关。在课堂教学中,把“三全育人”的理念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与互联网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深度融合,全面推进“蓝墨云班课”在思政课堂上的使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相继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党史知识竞赛、《中国故事》微视频比赛、经典诵读、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等实践活动。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以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的六种素养为标准,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对照,审视自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结合校本培新、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建机制”和“传帮带”工作机制。以思政课程建设标准中师资要求为依据,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我校与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合肥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合肥蜀山烈士陵园管理处开展合作共建,积极开拓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实践育人功能,推进红色基因进课堂。

  注重显性和隐性相统一,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学校邀请省内外专家开设讲座,全校教师集中研讨,组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比赛、“德育微视频”比赛、设置校质量工程“课程思政”专项项目等措施,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学校“课程思政”氛围,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董丽娟(安徽新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