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要闻

时间:2020-03-18 10:01   来源:中安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托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树立和坚守教育信仰,做好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引路人。

  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理念、观点或思想体系的极度信任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信仰建立在人们对对象认同的基础上,并具有主体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认识领域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和将认识与期望转化成实践的活动。“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即教育本身就是一项关乎人的信仰的伟大事业,因此需要有信仰的教育者为之。教育者的教育信仰是其对自身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职责和使命的信任与尊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师者的共性与个性要求的聚合,主要包括:

  第一,确认以人民性为教育根本属性的教育价值。教育价值解答的是教育为了谁的问题,关涉教育信仰的根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一系列的反问,“……你们的教育不也是由社会决定的吗?不也是由你们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吗?不也是由社会通过学校等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决定的吗?”深刻指出资产阶级的教育也非绝对自由的教育,揭示出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是阶级社会教育的烙印。思想政治理论课彰显了教育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般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贯穿大中小学,广泛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面向教育对象开展思想政治观念引导、价值引领、道德品格塑造等都是具有普遍性和社会化意义的教育实践。教育服务于谁是检验教育阶级属性的标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课程为载体,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精神与实践成果中,践行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宗旨。

  第二,承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使命。教育使命解答的是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教育旨向,教育不仅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且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重要活动。立德,尤其是立“大德”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首位要求,“天下大德,莫大于忠”,忠就是勇于付出的责任担当、明辨是非曲折的刚正不阿,就是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立“大德”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领学生在追溯中国艰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确证中国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运用于中国实践的过程中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发展成果,在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中厘清中西方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挖掘拥有深厚根基的中华民族文化渊源之中探寻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方向,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国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信心,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使命。

  第三,履行身为“人师”的教育职责。教育职责解答的是教育应当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注重知识传播的“经师”尚处于教师育人层次的低阶水平,将传道授业与思想引导相统合才能达到“人师”的高阶育人层次。以高尚的信仰吸引学生,以透彻的理论征服学生,以舐犊之情关爱学生,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心履责的育人之路。

  教育信仰拥有强大的隐形教育力量。马克思曾说“那些从事真理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坚定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最危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任,因此更加需要坚定的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职业境界走向事业境界,直到理想境界的目标。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具有抽象性,但明确目标的信仰又是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信仰就是拥有目标的信仰,而且是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转化阶段才得以生成。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一个人经历多年的学术训练后所寻找的一种专业归属,在其形成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逐渐生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责任伦理意识,深化了对自身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影响力的认识程度,并在不断增加的承诺中形成期待育人效果的教育信念,当这种教育信念置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生活工作的诸多目标追求之上,发展为主导其人生理想的信仰,就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践行教育使命的力量源泉。

  教育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站稳立场,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内生力量。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的变革以及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思潮的挑衅,一些以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为基础的错误社会思潮以学术或文化观点混淆视听,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和诱惑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守教育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才能辨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本质,才能站稳政治立场,为青年学子正确认识社会引路开道。

  教育信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达成目标共识形成强大教育合力的前提。拥有教育信仰既能超越现实社会的物质环境,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人有限的生命价值升华为高尚的社会价值,又能发挥聚合作用,将思政理论课教师凝聚为具有整体力量的队伍。拥有共同的教育信仰,才能产生一致性的教育影响,才能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碎片化甚至产生相互矛盾的理念冲突。

  新时代守护青年学子的人生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努力坚守教育信仰。首先,研习经典,增强理论笃信。信仰马克思主义是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信仰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和人类精神的精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汲取科学智慧指导实践的宝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关照现实,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其次,增加师生交互,升华积极情感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兼具知识性和价值性的课程,教师需要突破狭义的教学任务的认识拘囿,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形成师生共同体,在教育教学中体味学生反馈的积极情感,从而发挥积极情感的教育动力功能。再次,深化科学研究,提升学理涵养。认知能力影响信仰的高度,教育信仰在知识的不断积累与更新中筑成。哲学家贺麟曾说,“知识空洞者,其信仰必渺茫;知识混淆矛盾,必与信仰的杂乱反复相依随;知识系统,则信仰必集中;知识高尚,则信仰亦必随之高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以扎实的学理逻辑回应现实问题,解答学生困惑,在不断增强的成就感中巩固教育信仰。最后,投身社会实践,实现行动自觉。教育信仰被理解为一种行为,是因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途径。人的认识的真理性检验与价值的实际确定是同一实践的不同侧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锤炼意志,检验理论认知,进而推动自觉意识的教育实践,坚守教育信仰。(魏 荣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