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要闻

时间:2021-04-16 09:52   来源:安徽日报

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奔袭官陡门战斗胜利归来时合影。(资料图片)

  春深日暖,记者走在芜湖市翰文学校育才分校,不时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校园一侧“官陡门大捷纪念馆”里,语文老师罗蜜乐正在给同学们讲述80多年前发生在当地的抗日故事。

  1939年1月21日凌晨,时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率领部队,以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方式,全歼了芜湖近郊官陡门日伪据点300余名伪军,狠狠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江南敌占区人民的抗日斗志。这就是著名的“官陡门大捷”。

  罗老师轻缓的语调,把同学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战斗岁月。

  官陡门是位于芜湖市东北郊的一个小镇,街道东西长不过百米,建在扁担河两岸的堤埂上,一座约1米宽的木板桥横跨两岸,将小镇连在一起。

  1937年12月10日,日军侵占芜湖后,将官陡门作为重要军事据点,派遣300余名伪军把守。敌人沿两岸修筑了防御工事,设置三层铁丝网和障碍物,后面还筑有掩体战壕。在西、南、北三面每隔5里构筑一个炮楼,遇有紧急情况,半小时之内,各方守敌就能驰援。当时进入官陡门的两条路线都要通过几条河流,且须经青山、黄池两个敌据点,两个据点之间还有一条长约18公里的宽大堤埂。据险而守的伪军吹嘘:要想攻下官陡门,除非天降神兵。

  “神兵”终于来了!1939年1月18日,粟裕率领新四军第二支队一部向官陡门进军。

  为了打好这一仗,早在1月初,粟裕就派出侦察员,摸清了官陡门的地形和敌人的兵力部署情况,与指战员们研究制订了速战方案,并组织了几次夜间战斗演习。

  1月18日清晨,寒风凛冽,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冒着蒙蒙细雨,踏着泥泞,排着一字纵队,从宣城狸头桥出发,沿丹阳湖东岸北进。为迷惑敌人,部队仅走了25公里即停下宿营。第二天上午,部队突然向西,乘船横穿丹阳湖,上岸后,又改乘预先准备好的船只,继续沿内河西进。午后12时,部队迂回穿插到距离官陡门仅40公里的一个村庄隐蔽下来。

  1月20日上午,各连召开战前动员大会,宣布战斗纪律及夜间作战注意事项。午后1时,粟裕召集排以上干部开会,具体分配各连任务,严格要求在20分钟内解决战斗,并迅速集结回撤。傍晚5时许,天色渐暗,部队在夜幕中飞速前进;晚8时半,即到达敌青山、黄池两据点间的亭头镇;晚10时,主力部队抵大闸,并从这里渡河。

  1月21日凌晨2时,距官陡门还有10公里时,前面又有一条河挡住去路。粟裕果断决定,多绕5公里路,赶在黎明前发起战斗。凌晨4时左右,部队来到距官陡门2公里的王石桥,粟裕将部队分为两部,完成了对官陡门据点的包围。

  在距离官陡门只有二三百米时,突击队战士匍匐前进,接近敌人据点,粟裕当机立断下达行动命令。顿时,冲锋枪、轻机枪、驳壳枪同时开火,手榴弹的爆炸声和嘹亮的冲锋号声,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不到两分钟,部队就顺利攻破了三层铁丝网,解决了守在掩体内顽抗的伪军。在我军两路夹击下,从睡梦中惊醒的伪军晕头转向、抱头鼠窜,小镇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敌人丢弃的枪支。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勇猛地冲过官陡镇小街,转向扁担河边,夺取小木桥,冲向河东,一举攻占伪军司令部。

  这场突袭战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了8分钟,连同清扫战场总共用时20分钟,全歼官陡门300余名守敌,活捉57名俘虏,缴获了4挺机关枪、10多支短枪、约70支步枪,其余手榴弹、子弹、军需用品不计其数。

  官陡门战斗充分体现了粟裕的战争指挥艺术和新四军英勇善战的特点,“官陡门大捷”也成为芜湖乃至安徽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官陡门大捷纪念馆里展陈有粟裕将军塑像、穿过的军服实物及大量图文,并采用全息空间投影等声光电技术再现粟裕生平和官陡门大捷场景,是芜湖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官陡门大捷纪念馆是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校长陈庆宏告诉记者,纪念馆建成以来,这里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红色课程也成了学校办学特色,同学们从红色故事中受教育、受熏陶,从小树立远大革命理想,将红色精神化为努力学习的奋进力量。此外,纪念馆向社会开放,机关、高校和许多社会团体纷纷前来参观,开展主题教育,铭记光荣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记者 沈宫石 通讯员 俞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