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在当涂县百年大药房,市民有序排队领取退烧药(布洛芬片)。连日来,马鞍山市多家药品零售企业面向发热患者免费发放退烧药品,以实际行动帮助市民。 通讯员 吴黎明 卫学超 摄
12月21日,在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正在接种新冠病毒第二剂次加强免疫针(第四针)。通讯员 赵明 摄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了医疗救治。
因时因势决策、科学精准防控,是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年抗疫,我们赢得了德尔塔病毒转为奥密克戎、毒性持续下降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药品研发和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宝贵窗口期。保健康、防重症,我省在科学精准防控上持续用力,推动新十条优化措施落地见效。
疫情在上升,给这个不寻常的冬天带来了困难和挑战。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江淮大地全力做好各项准备。
众志成城,团结协作,守望相助,这时候的信心和决心,和免疫力一样重要。
要争分夺秒完善应对措施,要枕戈待旦随时解决问题,要扛起责任也要放稳心态,要加强多方协同配合,也要善于居家“独立作战”,既要看清眼前困难和挑战,也要看到这是“战略反攻”,走出疫情的前景清晰地摆在我们的面前。逾越这个冬天,前面就是草木蔓发、春暖花开。
全省预计将在本月底或下月初迎来第一波疫情高峰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热门诊接诊量每天都达新峰值。12月16日,成人发热门诊的就诊患者超800例。12月19日,成人及儿童发热门诊单日接诊总量达1600例,是本次疫情前发热门诊正常日就诊量的40倍。
“一天接诊这么多发热病人,入职这么多年从没经历过。”发热门诊出诊医师毛晶告诉记者,以往一个班一名医生就够了,现在一个班要配3~4名医生。医院每天都在往这里增派人手。
“对病情危重需住院治疗且同时感染了新冠的患者,医院安排了快速通道,确保这些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务部部长叶珺告诉记者,该院缓冲病房11月初设立,已收治很多高龄且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叶珺介绍,很多医护人员自己被感染,仍带病坚持在一线工作。医院12月15日发出号召,成立青年先锋队,从各科室抽调骨干医护力量去支援发热门诊。
“根据监测数据,近日我省居民新冠病毒感染率逐步上升,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阳性率不断升高,疫情传播速度正在加快。"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刘志荣说。
刘志荣表示,目前我省感染人群仍以中青年为主,多为集体单位传播;3岁以下和60岁以上等脆弱人群占比约为10%,随着疫情发展和家庭内传播不断增多,后续“一老一小”占比将逐步升高。
病毒测序结果显示,当前我省疫情病毒毒株主要为奥密克戎BA.5.2和BF.7,两种型别变异株共同交织流行,暂未发现XBB和BQ.1等毒株。
刘志荣表示,根据新冠病毒传播规律和相关模型的测算结果,未来一段时间我省疫情将继续加速上升,全省预计将在本月底或下月初迎来第一波疫情高峰,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伴随春节前的人口流动,疫情将从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传播,将可能迎来第二波高峰。
发热门诊做到应开尽开,全力提升医疗救治服务能力
第一波感染高峰近在眼前,居民怎么看病?城乡怎么应对?
我省筑起第一道防线,发热诊室和门诊做到应设尽设、应开尽开。
“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全部开设发热门诊,不按要求开设的医院作降级处理,月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设发热诊室(门诊),并通过多种途径公布发热门诊(诊室)名单,方便发热患者就近就诊。”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崔礼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截至12月19日,全省658家二级及以上医院已全部设置发热门诊,已有1554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要求设置发热诊室(门诊),设置率达96.4%。
此外,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设置发热门诊。全省274个儿童发热门诊充分保障发热患儿就诊需求。
为缓解线下就诊压力,全省51家互联网医院开通网上发热门诊,方便群众进行线上问诊。全省各地均及时公开家庭医生服务信息和服务指引,方便发热患者就诊和居家治疗人员健康管理。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致病力大幅下降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了“纸老虎”,凭自身免疫力,放稳心态,科学用药,很快就能康复。但对部分免疫力较弱的重点人群,这只“老虎”仍然长了牙齿。
我省筑起第二道防线,全力提升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完善分级分类诊疗体系,做好高风险人群服务保障,最大可能降重症、防病亡。
所有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绝新冠病毒感染者就诊。
依托“1+5+N”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牵头,省市成立专家组,指导全省医疗救治工作;合肥、阜阳、蚌埠、芜湖和安庆等5个区域性传染病救治基地,分片负责重症救治支持,接收急危重症患者转院救治;各市、县级方舱医院、亚定点医院、定点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及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独立院区(楼栋),分级分类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目前,16个市各设一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共有床位近1.7万张,ICU床位和可转换ICU床位总数超过20%。各市正将方舱医院、健康驿站等提标改造为具备一定治疗功能的亚定点医院,保障普通型病例等集中治疗需求。
目前,我省二级及以上医院ICU床位总数为6934张,每10万人口ICU床位11.34张,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现有ICU医生7189人、护士17744人,目前能够满足重症救治需求。
全省60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接种覆盖率已达到91.9%。对65岁以上老年人,我省按健康风险程度标识红、黄、绿三色,分类分级落实健康监测、就医指导、协助转诊等服务。截至12月20日,全省已按照年龄大小、基础疾病是否稳定、是否接种新冠疫苗等,初步确定重点人群116.41万人、占12.65%;次重点人群202.6万人、占22.02%。
省市县上下联动,有力有序推进优化措施落实、医疗资源准备、医药物资储备、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老年人疫苗接种等,保持全省医疗救治秩序和社会大局持续平稳。
增加供应,精准投放, 力解群众“买药难”
跑遍一家家药房,却买不到退烧药和抗原试剂盒,不少群众心急上火。抢购与囤药,导致真正需要药物的患者购药困难,引发了很多焦虑和担忧。
各地力解群众用药“燃眉之急”。合肥向重点人群发放健康包。滁州、阜阳等地拆零配售退热药,每人凭身份证实名购买不超过3日用量,引导市民理性科学用药。宿州市在拆零配售退热药的同时,因地制宜制定中药预防汤剂,中药专家坐诊服务点,有效缓解群众购药难。固镇县覆盖全县的智慧共享中药房实行中药代煎免费配送……
总体看,我国新冠治疗药物产能能够满足患者用药需求。随着患者用药需求激增,部分品种出现了紧缺。解决之道,一是扩能增产,增加供应,二是加强精准投放,解决资源错配、避免药物浪费,保证重点人群用药。
近期,我省“白名单”上首批38家重点药品生产企业,全面稳产满产、增产扩能。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刘成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截至12月20日,我省对乙酰氨基酚片日产能80万片、布洛芬片日产能440万片、疏风解毒胶囊日产能12.5万盒。12月20日,工信部分配的80万盒连花清瘟胶囊(每盒24粒),已经运抵我省;400万片对乙酰氨基酚片12月21日运抵我省;从山东新华制药公司采购的2400万片布洛芬,12月19日开始发货,一周内发送完毕。
“预计本月底,全省可调配的布洛芬累计将有1亿片左右,加上对乙酰氨基酚片和阿司匹林退烧药,可满足2000万左右患者用药,这还不包括各医药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采购的药品。”刘成全表示。
全省加强重点防疫药品调拨收储。截至12月20日,省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物资保障组累计下发调拨令26批次,调拨对乙酰氨基酚片300万片、布洛芬2064万片、疏风解毒胶囊44万盒,可供约2228万人一日用药,未来一段时间调拨量将保持稳定。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加大重点药物市场供给,引导合理有序精准投放,群众买药难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力求疫情防控工作更有精度和温度
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考验、新要求。践行好“做事要与人民同心”理念,必须守土尽责,做实做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全力解决群众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
在六安,创新推出的线上问诊、组队巡诊、快速接诊、有序转诊和专家会诊“五诊”工作机制,正为阳性感染者和重点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在芜湖,经快速扩面增容,全市978家医院、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构建了15分钟发热门诊就医圈,广大市民可通过百度、高德电子地图或各媒体的公告,快速查找到附近的发热门诊、发热诊室。
在黄山市屯溪区,发放了“一封信”,提醒辖区居民理性对待新冠病毒、消除恐慌心理;提供“一份保障”,屯溪区人民医院提前与当地大型医药企业签订保障协议,按照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基数的20%储备相关治疗药品及抗原试剂,确保老年人用药;畅通“一条通道”,与辖区内各三甲医院建立就医绿色通道,对出现重症的老年人第一时间转诊救治。对辖区内独居及空巢老人开展“一对一包保”,对出现症状不方便就医的老年人开展网络问诊,保障老年人及时就医。
与人民同心,考验着责任心,也考验着执行力。保证民生物资的稳定供应、继续推动老年人疫苗接种、加强涉疫安全保障和学校疫情防控……各地各部门要磨砺责任担当、能力智慧,使疫情防控工作更有精度和温度。
疫情在上升,越来越多的人“阳了”。“感染不可怕”,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切身体会。正如专家所言,超九成的疫苗普及率给人群生命健康提供了很大的保护,99%的人可在7~10天内完全恢复。
第一波感染的人已陆续转阴、重返岗位,个人体质状况不同,患病感受区别很大,但他们普遍不再谈毒色变,语气多了几分淡然和笃定。他们分享病愈历程和家常药品,推荐治疗经验,配合广泛深入的抗疫科普宣传,在人群中形成更多看得清、用得明的“民间防疫指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互相鼓励的暖流正在人们心头流淌。
增强应对能力、提升救治能力、巩固防疫屏障,坚持科学防疫,保持团结一致,我们就能一如既往克服眼下的困难,对疫情实现“战略反攻”。疫情的阴霾终将被驱散,人们将会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吴晓征 鹿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