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要闻

时间:2023-10-20 09:18   来源:安徽日报

  编者按: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举思想旗帜引领方向,努力以实干笃行开创新局。从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到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从坚决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到讲好安徽故事、中国故事,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推动安徽文化走出去,每一项部署要求,都要以钉钉子精神落到实处。江淮儿女正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观众在安徽省美术馆观赏美展。(资料图片)记者 程 兆 摄

  在“实训课”中学科学理论

  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帮助下一代深刻理解和认识到,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

  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高思杰,曾是裤腿沾满泥土、镜头围着百姓转的新闻人。抗击非典疫情,义无反顾走进隔离病房,跟踪采访1个多月;淮河抗洪时,在灾区坚守了整整32个日夜,发回滚烫的民生报道;21个大年夜,他有20个在阜阳火车站度过,发回全国春运风向标——阜阳春运的鲜活报道。他是安徽省首位,也是全国新闻行业首位“时代楷模”称号获得者。

  从采访一线“转战”三尺讲台,高思杰注重融汇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带领学生赴淮河王家坝、火车站、特教学校、生物质电厂、种养基地等开展实训教学,在基层一线的生动实践中,把道理讲得更具体、鲜活、明白;努力当好“大先生”,帮助学生养成忠于职守、心系人民的情怀,满腔热忱、精益求精的作风,胸怀仁爱、奉献社会的品格。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深学深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迅速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堂,践行初心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思杰表示。

  高思杰说,一要以德立身,涵养育人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打铁必须自身硬,思政课教师要担当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就要模范践行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二要以德立学,提升育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扎实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引导学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思政课的获得感。为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三要以德施教,凸显育人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要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为学生树立典范,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用强大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用丰富的学识成果引导学生,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记者 吴晓征)

  为“书香安徽”建地标

  今年是安徽省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图书馆工作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地方文献收集整理,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大众呈现“典籍中的安徽”。阅读推广活动,让人们在喜爱的书籍中感受文化之美。

  安徽省图书馆馆长林旭东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它的提出,是民心所向,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将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全面指引。他表示,图书馆工作者将认真学习掌握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更好担当“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行业职责,实现“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工作目标。

  “图书馆人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站位,向‘文化传承的高地,知识交流的中心,价值实现的平台,书香安徽的地标’迈进,为建设文化强省铸就文化新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林旭东说。

  林旭东表示,一是要强化政治担当,认真做好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阐释和宣传,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好深化内化转化工作;结合正在开展的贯彻“五大”要求推动“六破六立”全员大讨论,聚焦“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找到图书馆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发力点。安徽省图书馆正以建馆110周年为契机,梳理馆史,总结经验,既提高公众的图书馆意识,也激励青年馆员坚定职业自信。

  “二是贯彻‘七个着力’要求,展现图书馆工作新气象新作为。”林旭东介绍,省图书馆将努力在文献收藏、知识传播、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忠诚尽责奋勇争先;通过丰富馆藏彰显徽风皖韵,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重全民阅读的价值引领,在阅读推广活动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先进的文化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记者 晋文婧)

  深耕“安徽文明史”

  含山凌家滩、淮南武王墩等重点历史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正在有序进行。新时代的考古成果,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密码”。考古工作者的发掘与研究,不断破译“密码”,进行相关知识的阐释和宣传普及,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活”、更“火”。

  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认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叶润清认为,一是要以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阐释作为方向引领,二是要以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挖掘作为内容支撑,三是要以服务社会公众作为目标要求。

  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在叶润清看来,要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及其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丰富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兼收并蓄等基本特征,阐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从而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文明观,理解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是构建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通过含山凌家滩、淮南武王墩等重点历史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徽文化、桐城派文化等代表性地域文化研究,皋陶、管子、老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哲学思想阐释,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古代安徽在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思想等不同领域的标志性成就和原创性贡献,挖掘安徽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叶润清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叶润清认为,要深入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推进安徽在中华文明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不同时期文化标识体系构建的有机统一,统筹推进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安徽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化文旅融合,让安徽地域文化标识体系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大众。(记者 晋文婧)

  打造徽学研究学术品牌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我省将做好文化挖掘大文章。作为徽学研究者,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梁仁志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实施徽学研究提升工程为契机,更加努力揭示徽文化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不断推进转化落实,持续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和软实力。

  梁仁志阐述:徽文化不同于一般的地域或乡土文化,它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集中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进入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对此,梁仁志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协调省内外研究力量,整合省内徽学研究人才和资源,组建徽学研究国家队,实行有规划、有组织的徽学研究。“国家徽学研究院”既要坚持以学术研究为基,又要坚持以资政研究为辅,同时扮演好徽学研究资料共享平台的角色,并不断打造推出徽学研究学术品牌,真正写好“徽”文章,服务好文化强省建设。

  二是加强对徽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和支持。人才,是徽学发展的基础。尽管省内外已组建有一批研究平台,但因种种原因目前省内外徽学研究人才依然存在缺口。此外,省内还有大量从事徽学研究的“民间学者”,建议对这些民间徽学研究者给予一定的支持或表彰,为他们搭建研究平台。

  “我期待着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省的徽学研究迎来大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成就,切实担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梁仁志说。(记者 晋文婧)

  “好戏连台”传承传统艺术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我们戏曲工作者意义深远。”安徽省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汪育殊表示,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的中国戏曲,经过创造转化,在大力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具有强烈的教育和审美作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戏曲文化,才能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让更多人感受到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

  安徽是戏曲文化大省。如何推动安徽优秀戏曲的传承发展?汪育殊介绍,戏曲是历史和民族记忆的载体,中华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故事被搬上戏曲舞台。如徽剧《刘铭传》讲述刘铭传抗法保台的丰功伟绩,这个故事至今仍被世人所称赞。以传统艺术为载体,讲述中华历史、传播中国故事,既激活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也为增强文化自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汪育殊表示,一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的传统戏曲艺术除了要传承好戏曲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更要体现时代感和创新性。徽剧《刘铭传》复排演出深受公众欢迎,正是因为它保留了原版徽剧特色,也创新运用池州傩戏、青阳腔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唱腔,结合声光电等技术,为古老徽剧注入全新活力。

  二要创作出一批与新时代相匹配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汪育殊说,新时代戏曲艺术创作,是为人民群众生产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需要从业者把握时代脉搏,走进实践深处,走到人民中间,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

  “我们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传承好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髓,千方百计把这些精髓转化融汇成为当代年轻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只有这样,戏曲艺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汪育殊说。(记者 罗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