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思政要闻

近年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积极发挥我省红色资源优势,在打造宣讲队伍、培养“兵教师”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

时间:2024-09-18 09:19   来源:安徽日报

  9月初,郎溪县人武部从全县基干民兵、退役士兵中选拔出50名优秀退役士兵,为高中、中职学校新生担任施训教官。图为军训教官王明希指导郎溪中学高一新生进行队列操练。殷超 摄

  “为立志保家卫国的好青年们点赞!”“恭喜小战友们!”……前不久,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在学校礼堂举行2024年奖学金颁奖仪式,为今年考取军校的51名学生颁发奖学金。活动视频推送至网络后,浏览量很快突破12万人次,全国各地网友纷纷为这所中学和该校学子点赞祝福。

  事实上,去年野寨中学就已经登上网络热搜:20名被军校录取的毕业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献身国防、矢志强军的信念和决心。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推进强军事业,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要想点燃更多有志青年参军报国的热情,必须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近年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积极发挥我省红色资源优势,在打造宣讲队伍、培养“兵教师”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投身国防的浓厚氛围。

  老兵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8月28日,天下着雨,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灰古村村部会场早早就挤满了人。

  “英模宣讲团来了!”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宣讲团成员、二等功臣杨保忠一身戎装走到会场中央,举起残缺的右手敬了一个标准军礼。

  “战斗中为了保护战友的安全,我扑向敌人,卡住了即将扔出的手榴弹,导致手指等多处伤残……和那些牺牲的战友比我是幸运的,能够活着回来。”杨保忠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参战经历,台下村民听的聚精会神,时不时有人偷偷抹泪。

  “我们的宣讲团成员都是抗美援朝老战士,参战老兵和荣立一、二、三等功的优秀退役军人。”宣讲团领队、埇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大合介绍,成立于2021年4月的老兵宣讲团,常年奔走于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军营,致力于宣讲党史、军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团队成员有10人,累计宣讲了近百场。”

  在安徽,还有很多像杨保忠一样的老兵,在宣讲国防教育的课堂上持续发光发热:合肥参战老兵陈相珍被誉为淠河路英雄故事“活字典”,十多年来宣讲200余场、受众1万多人次,他所在的蜀山区先锋宣讲团,仅红色口述分队就有45名老兵;金寨县老兵闫荣安,编写红色书籍12部约300万字,宣讲1300多场次,受众10万人次,被称作“将军县”的“传灯兵”;亳州市谯城区老兵许玉亭在皖北烈士陵园义务宣讲1000多场次,直接受众50万人次以上,连续四年通过现场直播和“空中课堂”宣讲,覆盖学校1260多所,受众青少年学生400多万人次,今年更是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退役军人群体英雄模范多,先进典型多,他们本身就是革命精神的“化身”、英雄故事的“教材”、红色资源的“宝库”,理应成为服务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力量。

  “全省组建了以功臣模范、参战老兵、军队离退休干部为主的宣讲团282个,成员2260名,构建了省市县全覆盖的国防教育宣讲格局。”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各级宣讲团结合建党、建军、国庆及“入学季”“征兵季”“退役季”等时间节点,组织老兵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军营分享从军经历。

  正是奔走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机关校园的一支支宣讲队伍,用自己的故事和声情并茂的讲述,在全省人民心中凝聚起了一股磅礴向上的红色力量,筑牢了全民国防教育的“精神长城”。

  “兵教师”登上校园课堂

  在滁州市“兵教师”座谈会上,有着25年教龄的退役军人、滁州市三中历史老师廖继斌,为6名刚入职的战友能够享受政策春风,而感到由衷高兴:他们可以参加免费的教师资格证培训;招聘方式采取定向招录,在年龄限制上明确放宽2年……

  2022年9月,滁州市在全省率先下发《滁州市关于促进优秀退役军人到中小学任教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每年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时,市、县均设置不少于1个岗位定向招聘大学生退役军人。在中小学行政、工勤岗位空缺情况下,可提供岗位安置由政府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

  “感谢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让我能够顺利成为一名老师。”作为6名新任教师中的一员,熊幸在学校主要负责国旗班建设和少先队活动等工作。在他看来,自己必须用好在部队接受的红色教育,更好地提升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我要像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们前进的路!”

  今年8月,在滁州市试点工作基础上,省退役军人事务厅通过在全省范围内摸底有意向、符合条件的退役军人,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全省退役军人教师资格考试专项培训示范班。此次培训班共有40余名退役军人参训,培训内容涵盖中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科目,旨在帮助他们掌握教育教学能力。

  除了推动“兵教师”进校园,我省还积极选拔退役军人在学校军训任务中担任军训教官、走进校园上好思政课,将红色教育和国防教育融入校园课堂。

  “稍息、立正、向左转……”9月初,在郎溪中学操场上,“兵教官”施其想高喊口令,新生们全神贯注地执行着每一个动作。

  “我们摸底了解辖区各中学军训需求,精心策划并制定了学生军训方案。”郎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从全县退役士兵中选出50余人作为军训教官,分批派遣至郎溪中学、宣城市励志中学、郎溪县中等专业学校等地负责学生军训工作。

  “得知有机会回到母校当军训教官,我第一时间报名。”施其想2021年6月毕业于郎溪中学,2022年3月参军入伍,服役期间获得“四有”优秀士兵等荣誉,今年3月退役复学回到安徽警官学院,“当年我就是在军训中萌生了参军的想法。这次也希望通过军训让学生们得到身体锻炼和思想升华,为他们未来成长打下基础。”

  “全省持有教师资格证退役军人4117人,其中1807名在职担任教职工。”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就业创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兵教师”“兵教官”们将红色教育根植于青少年心中,已经成为学校国防教育生力军。

  国防教育“走新”更入心

  “鲁爷爷,我们来看你啦!”8月中旬,合肥市包河区品阁小区退役军人鲁化的家,响起了阵阵敲门声和一声声清脆的呼唤。

  当天上午,由安徽党媒云老兵融、安徽日报教育培训中心、包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包河区教育体育局联合开展的“青春筑梦国防,暖心慰问老兵——青少年国防教育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安徽省最美退役军人”鲁化的家。

  “这是送给您的礼物!”“好好好!谢谢你们的礼物!”活动现场,来自包河区望湖小学的6名学生将亲手制作的大红花和书法作品等礼物送给了鲁化。这名老兵则结合自身的从军经历,给孩子们现场上了一堂思政课。

  “这是我们探索国防教育常态化开展的新尝试。”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靳虎表示,活动结合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常态化走访慰问,把青少年国防教育和红色思政课堂从教室拓展延伸到英雄模范老兵家中,初步实现了常态化开展国防教育的目标。

  此外,该活动还首创了“六个一”标准化流程,即“一份礼物”“一张合影”“一次提问”“一堂思政课”“一段感言”“一张证书”。“目前全区各街道和学校积极报名参与活动,日程已经排到11月份了。”靳虎说。

  走进淮南市凤台县精忠中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立志成才,精忠报国”等主题鲜明的标语不时跃入眼帘。学校图书馆内,国防军事类报刊摆放在显眼位置,各种国产飞机、舰艇、航母模型有序排列,吸引不少学生驻足观看。

  “我们在校园布置了爱国拥军的元素,还成立了‘最美拥军人物工作室’,广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凤台县双拥办专职副主任刘志伟向记者介绍,工作室由2023年度“安徽最美拥军人物”岳大志牵头成立。他不仅是凤台县精忠中学校长,还是岳飞的第29代世孙。多年来,他以校园18位退役军人担任军事教官的优势,将准军事化管理模式有效融入校园生活,对有参军梦、军校梦的学生,该校采取一人一策的方式,组织教师在文化课程、体能训练等方面对他们进行针对性辅导,为他们参军报国“搭桥铺路”。

  “依托这个工作室,我们还可以更加广泛宣传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展示新时代国防教育新变化、新成就,讲好拥军人物和优秀退役军人故事。”淮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将把这所学校开展双拥工作、国防教育的经验向全市推广,推动国防教育常态化和拥军活动系统化,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防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在安徽,创新模式开展国防教育的例子还有很多:宣城市30名退役军人组建老兵国旗护卫队,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升降旗仪式、国旗法宣讲等公益活动;芜湖市弋江区开设“社区少年军校”,通过烈士事迹故事会、国防知识竞答、军事训练对抗赛等特色活动,增进青少年学习兴趣;池州市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对全市散葬烈士墓展开摸底调查,并建立“红色守护”志愿服务体系,吸纳退役军人、民兵、青少年学生和村民加入,协助进行数据采集、档案建立、史料挖掘等工作……各地不同的探索和实践都是为了让国防教育工作走深走实。

  “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将于2024年9月21日起施行。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省国防教育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探索运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手段,才能让国防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筑牢全民国防的“钢铁长城”。(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