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络课堂

时间:2022-01-20 11:25   来源:思政安徽

王家坝——一座奉献者的丰碑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何丽娜)

  同学们好!

  欢迎大家来到思政公开课的课堂。这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并点赞了濛洼人民的奉献精神。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同走进:王家坝——一座奉献者的丰碑。

  初心得人心:群众奉献显自觉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91年,那年 6月,老天好像被捅了个大窟窿,雨水连天加夜的往下倒。淮河流域全线告急!国家防总下令开闸蓄洪!群众得知了消息,立刻涌向大堤,跪倒在县防汛指挥部副主任郭西魁面前:“能不能晚点开闸,麦子都快到嘴了,让俺们收点吧!”

  郭西魁含着眼泪,“这是防总的命令,我们得执行啊。”他将乡亲们一个一个扶起来,并坚定地告诉大家:“共产党的政府不会不管咱的,一定要相信,相信我们的党。”老乡们边哭边点头:“俺们知道,俺们信,俺们信!”

  蓄洪后,水退一点,乡亲们就抢种一点,千辛万苦抢种了5万多亩地,可谁料淮河水位还在上涨,于是,国家防总下令王家坝再次开闸蓄洪。

  接到电话,郭西魁蒙了,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坐在办公室里不知道该怎么跟乡亲们交代,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刚刚补种的庄稼又要被洪水吞噬,咋办啊。”咋办,能咋办?他擦干眼泪,硬着头皮和乡亲们讲了这个消息,没想到,乡亲们却说:“郭书记,没有啥,咱建王家坝闸不就是为了蓄洪吗!”

  13个年头16次蓄洪,每当闸门打开,180平方公里蒙洼库区就会成为一片“泽国”,湖心庄台则会成为水中“孤岛”,但是王家坝人依然敞开胸怀,自觉地让洪水呑噬自己的家园。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更没有一个人说“我们不”。

  从1951年,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70多年来,国家累计投入治淮资金超过9241亿元,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王家坝人摆脱了颠沛流离的困境,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所以老百姓才听党话、跟党走。共产党的初心赢得了人心!

  忠心守民心:干部奉献有担当

  他叫张斌,王家坝镇李郢村党支部书记,被誉为与“老天”抢时间的“神行太保”。2020年王家坝第16次开闸蓄洪,当接到通知,洪水3个小时到达李郢村!他骑上摩托车,通知群众赶紧撤离,经过一段湿滑大堤,连人带车摔在了泥窝里,疼得他硬是咬着牙站了起来。走一路、帮一路、劝一路,衣服湿透了,脚腕割伤了,嗓子喊哑了,总算赶在洪水来临前把正在抢收的群众劝上了岸。

  回到村部,张斌听说河段还有人。他又赶紧迎着已经涨高的洪水“逆行”前往。可水涨得实在太快了,不一会已经涨到了车身,他干脆弃车而行,而后的三天三夜,张斌的车一直泡在那里……

  等到洪水退去,他又赶紧谋划生产自救,他的腿像“长”在了大堤上、田埂间,一刻也不得闲!

  像张斌一样的党员干部,在蒙洼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既是抗洪的组织者,也是蓄洪灾难的承受者。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的忠心,才凝聚起干群同心,才守得住老百姓的民心。

  今天的蒙洼人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嘱托,变“水害”为“水利”,发展适应性农业,逐渐形成了“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业态格局。

  同学们,王家坝70年的治淮史就是一部奉献史,强国一代的你们要发扬濛洼人民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精神,用肩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