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网络课堂

时间:2022-01-20 16:15   来源:思政安徽

  《双桥落彩虹——记宣城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恽代英和萧楚女》

(宣城市烟草专卖局 周晖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全国青年的爱国热情被点燃。在安徽宣城这片土地上,安徽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青年学子发起了一场“易长择师”的斗争,一批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启蒙者接踵而至。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其中两位最杰出的“布道人”。

  1920年9月秋意正浓,这一天,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来了一位新教员,此人学识广博、立笔成文,他就是毛泽东的好友恽代英。恽代英名义上是为教授“国文”和“修身”课而来,但他心中早已立下宏愿——要把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入职还不到一周,马克思画像就频频出现在了教学楼的显要位置,瞬间在师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有瞻仰的,有议论的,有好奇打听的,而答案的源头都在恽代英这里。但时任校长不仅守旧而且迫害进步人士,坚决撕扯掉马克思画像。恽代英收回画像,流下热泪,同胞的麻木不仁让他心如刀割。但恽代英并没有气馁,更加坚定了传播新思想的决心:他悄悄领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创办了“觉社”“互助社”“新少年社”;以组织活动为由发表进步演说;组织学生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毛泽东曾评价:“恽代英是一个受人敬重的人,是全国革命青年的领袖。”他的到来,在宣城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新思想如星星之火从此在皖南大地开始点燃……随着恽代英影响力的提升,当时的反动势力非常害怕,政府下令逮捕他。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成功逃离。但离开后他仍心系宣城,不日便力荐好友萧楚女前来完成他所“未竟之理想”。

  1921年9月,萧楚女欣然接下了这根接力棒。迫于形势的严峻,传播新思想越来越难,但他依旧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机会。萧楚女的讲课非常精彩,听课的同学把教室内外挤得水泄不通,有了火爆的讲台,有了源源不断的听课需求,新思想的传播逐渐打开了一道口子。他的授课不久便受到监视,多次被校方威胁,但他发挥自身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让他在广大师生中收获了极大的信任和威信。当时学府内冲突和矛盾频发,有时发生辩论、对骂甚至动武,而此时只有肖楚女能说服大家,平息争斗。

  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萧楚女把马克思主义成功播种在宣城学子的心中,落地生根。因此,萧楚女被称为“在青年界最有信仰的良师益友”,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00年前,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积贫积弱的宣城人民看不到一丝希望,但恽代英和萧楚女的到来,宛如两道彩虹,为宣城人民和新思想、新世界架起了“希望之桥”,继而让宣城成为皖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他们的影响下,一大批爱国青年投身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献身,宣城这片土地上相继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第一个皖南中共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党支部)、第一位共产党员李紫翔、第一次农民暴动(旌德农民暴动)以及抗日战争安徽第一仗(广泗战役)……

  今天我们在这里,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重温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吟唱萧楚女为宣城写下的《奋飞曲》,缅怀两位青年精神领袖,在百年党史中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