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经验案例

安庆师范大学

——红色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0-11-06 11:03   来源:思政安徽

  一、引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凝聚而成的。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解决“用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提供了行动指南。

  新时代,处在“00”后的大学生,从整体上看,他们思想意识积极向上,努力要求进步,但也面临着价值观多元、政治参与意识不高、抗压能力较弱等现实。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仍然不能忽视,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文化虚无主义与冷漠心理、文化消费主义与娱乐心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认真的分析,认为,“00”后大学生产生以上的实际情况,关键在于没有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能,一些学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教育理念比较保守,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投入缺乏激情,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没有找到思政课受欢迎的“金钥匙”。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以来,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过程中,发现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优质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诸多内在关联,如价值的统一性、内容的契合性和载体的相融性。于是,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利用安徽省尤其是大别山地区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课程教学,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形成了“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红色文化育人模式。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责任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群体的逆境抗压应对能力。

  二、主要做法

  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本领、强化使命担当”为目标,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中,着力打造“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三个平台。具体内容如下:

  (一)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创设红色文化体验场域,打造红色文化现场教学平台,主要体现在“2·5·4”:

  1.制定了2个文件。我们制定了《安庆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育人的实施意见》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我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2个学分,共34个学时。为突出实践教学,我们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学时分成两个部分,其中课堂讲授26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我们将实践教学设计6个实施方案:阅史有感、史学沙龙、主题演讲、口述历史、参观历史和社会调研,任课教师可选取一个或两个方案组织实施。

  2.建立5个红色文化现场教学基地。我们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在安庆烈士陵园、安庆市革命文物陈列馆、金寨红军广场、独秀园和王步文故居建立红色文化现场教学基地。一方面,已为这五个基地选拔培养500多名场馆讲解志愿者;另一方面,已和辅导员一起分批组织20000多名学生前往五地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把现场作课堂,把文物、场景作教材,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汇编了《红色文化现场教学·学生心得体会》(一)、(二)等成果。

  3.利用省外4个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现场教学。2016年7月,我们带领学生赴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开展现场教学;2017年8月,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举办的“‘中国梦·井冈情’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2018年8月,带领学生赴遵义会议会址和延安开展现场教学,聆听“苦难的征程,辉煌的业绩”和“听革命后代讲家风”专题讲座,结集成现场教学的图片、音像资料和《红色文化现场教学·学生心得体会》(三)、(四)等成果。

  (二)以提升学生能力本领为基础,尊重学生主体客观需求,建立红色文化课堂展示平台,主要体现在“1·3·1”:

  1.实施了1个办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红色文化课堂展示实施办法》明确了课堂展示的目的、规范、操作流程和评价标准,使学生在思考解读红色文化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增强了思政课针对性、有效性。

  2.汇编了3组课件。我们在现场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上讲台交流现场教学的学习感悟,讲授和展示自身了解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固化现场教学的成果。我们将学生课件汇编成《学生讲红色文化》(一)、(二)、(三)组课件。

  3.创新了1个教学方式。我们在进行红色文化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学生上讲台”教学方式,运用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它按照10个环节进行:①介绍活动目的和规范;②分组组队确定选题;③备课准备;④教师指导审核;⑤ 学生上台授课;⑥学生打分;⑦学生评价;⑧教师点评;⑨颁奖和制作优秀课件;⑩公开示范课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我们将此教学方式进行提炼总结,形成了《学生上讲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一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三)以强化学生使命担当为目标,融创作、践行和宣传于一体,搭建红色文化角色体验平台,主要体现在“4·2·4·5”:

  1.创作展演了4部红色话剧。我们组织并指导了学生创作多部红色文化题材的作品。2014年,在安徽省“同铸复兴路,共圆中国梦”校园文艺活动中,指导学生创作并出演了话剧《圆梦》,荣获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甲组二等奖;2015年,指导学生创作并出演了话剧《追梦人》,该剧以反映时代历史变迁、讴歌革命先烈不屈奋斗精神为主题,荣获安徽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2016年,指导学生创作并演出了朗诵作品《重走长征路》,声情并茂的朗诵再现了长征路上英雄顽强的意志;2017年,指导学生创作并出演了话剧《王步文》,该剧以安徽省首任书记王步文为故事原型,在展演中赢得好评,被作为安徽省的优秀作品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一等奖。

  2.体验2次红色文化之旅。2016年7月,我们组建“‘行军蚁’重走长征路实践服务团”赴贵阳、遵义、仁怀等地开展红色文化体验之旅,沿着当年红军的脚迹,重走长征路,开展了参观革命旧址、听老兵讲述过去的故事、在历史遗迹中上历史课、听专家报告等多项活动,将红色文化课堂搬上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上,使学生在感悟长征精神中强化自身的使命担当。8月19日,《安徽青年报》用两个整版报道了我校学生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行军蚁’重走长征路实践服务团”也被评为2016年暑期“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2017年8月,我们带领学生参加第三届全国学生“重走长征路,争当新红军”军事训练营,我校荣获“优秀组织奖”、“识图用图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实现了安徽省代表团在历届军事训练营考核中的新突破。

  3.收集整理4本红色文化资料。2017年8月,我们组建“东方红实践团队”赴井冈山开展红色歌谣采集整理工作,形成《井冈山红色歌谣采集整理与研究调研报告》;歌曲采风汇编1本(采集井冈山红色歌谣90首);创作了《万丈豪情井冈山》歌曲1首,改编歌词4首,歌词谱曲43首;2018年7月,我们组织“王步文资料整理研究实践团队”赴岳西开展安徽省首任省委书记王步文的资料整理工作,形成《王步文资料整理实践报告》。

  4.开展5年思政课红色主题调研。每年我们拟定课题,和辅导员一起组织100支学生团队奔赴各乡镇开展“三下乡”社会调研。2019暑期组织20多支学生团队开展“百校千支”思政课红色主题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报告和精品红色文化作品,如组织“红色革命文化发展及传承现状调研实践团队”赴桐城市山明村进行红色文化实践调研,形成了《基于桐城市山明村的红色革命文化发展及传承现状调研报告》。

  三、突破的重点难点

  (一)突破的重点是建设有效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凸显“理想˙本领˙使命”的红色育人内核,凸显红色文化育人的整体性、主体性、科学性和生活化。

  (二)突破的难点是整合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建设整体性红色文化育人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四、创新具体表现

  (一)凸显红色文化育人理念的整体性,提出了“秉承一种理论˙遵循三大规律˙搭建三项平台˙实现三维目标”红色文化育人理念。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理论的指导下,将大学生主体的价值建构作为红色文化育人根本出发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大学生主体需求统一起来,以“理想·本领·使命”为育人的基本内核,提出了“秉承一种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理论)·遵循三大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搭建三项平台(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实现三维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本领、强化使命担当)红色文化育人理念,凸显了育人理念的整体性。

  (二)凸显红色文化育人内容的逻辑性,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本领、强化使命担当”红色文化育人三维目标。我们在本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注重凸显育人内容的逻辑性,在红色文化育人设计上科学构建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责任驱动、能力培养三者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本领、强化使命担当”红色文化育人三维目标。

  (三)凸显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主体性,打造了“学生上讲台”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方式。我们以大学生自我的主体价值建构作为红色文化育人的根本出发点,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大学生主体需求统一起来,创新了思政课教学方式——“学生上讲台”,实现了主体与客体、课内与课外、实践与体验、传承与践行的融合统一。

  (四)凸显红色文化育人载体的丰富性,开发了多类红色文化网络育人产品。辅导员名师“huahua”在线工作室运用红色文化元素开发了“学霸成长记”、“师院最美教师”、“文明师院人”等网络动漫文化产品,打造了 “织梦者”、“正青春”等红色“微”平台,建设了“鸟巢你我他”工作室,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唱响红色主旋律,弘扬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五)凸显红色文化育人团队的共融性,实现了高校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队伍的双向互动。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名师工作室团队和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团队两者之间的互动,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的双向并轨,对人才培养同向同行,同向发力,形成协同效应,有效避免了各自单兵作战局面。

  五、实施效果

  (一)实现了教师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双向互动,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三位一体”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视域下开展红色文化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丰硕。

  1.申报项目。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等项目12项。

  2.出版著作。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红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资料选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著作5本,教辅教材两部。

  3.发表论文。在《光明日报》《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高等教育》等期刊报纸发表相关论文36篇,其中CSSCI类文章22篇。

  (二)实现了价值引领、责任驱动、能力培养,教学效果显著。“三位一体”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大学生思政课课程改革与红色文化育人同步,凸显模式的育人功能,教学成效显著。

  1.形成了多项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制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红色文化现场教学实施办法》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红色文化课堂展示实施方案》,探索出了新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学生上讲台”。

  2.组建的红色文化实践团队均获表彰。如“东方红实践团队”被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评为“优秀团队”;“‘行军蚁’重走长征路实践服务团”被学校评为暑期“三下乡”优秀实践团队;“王步文资料整理研究实践团队” 、红色革命文化发展及传承现状调研实践团队”荣获校“百校千支”思政课红色主题优秀团队。

  3.指导学生多次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我们指导学生创作并演出的话剧《圆梦》荣获安徽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甲组二等奖;指导学生在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举办的“人防杯•国防在我心中”演讲比赛中分获一、二等奖。指导学生创作并演出的话剧《追梦人》荣获安徽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由全国学生“重走长征路,争当新红军”军事训练营,获得“优秀组织奖”、“识图用图二等奖”等多项奖项;指导学生创作并演出的话剧《王步文》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

  (三)实现了“线上线下”双线脉动,红色文化网络研创成果突出。全国辅导员十佳年度人物华秀梅主持安徽省“huahua在线”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积极吸收了红色文化元素,形成的成果被《光明日报》、《安徽省文明单位创建品牌专刊》、安徽省教育厅网站等报道。主要有:

  1.研创网络文化产品,开发“学霸成长记”、“师院最美教师”、“文明师院人”、“huahua友善”等网络动漫文化产品,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方式唱响红色主旋律。

  2.在全校范围内成立红色“网络评论员”和“网络志愿者队伍”, 建设了红色微信公众平台5个,为学生打造贴心的“指尖校园”服务,在服务中引领青年。

  3.实施“网络道德润育、网络文明修身、网络志愿服务、网络示范引领”四个工程,指导学生建设“鸟巢工作室”、“微拍工作室”,实现学生的自我引领。

  4.启动全校“网络团支部”建设工程,开展了“学习红色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上主题教育团日活动。全校400多个团支部,70多个学生社团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平台访问量突破100万人次。

  六、影响反响

  (一)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业界评价优秀

  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的好评。在温州大学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创新研讨会”上,我们介绍了 “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教授、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委员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仝华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三者结合,创建了实践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拓宽了课堂教学的视野”。同时,我们在本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了课堂教学方式,形成的成果《学生上讲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受到了业界的充分肯定,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017年第5期全文转载。

  (二)具有鲜明的推广性,社会影响显著

  2014年6月16日《安徽日报》报道了我校红色体验式教学情况;2015年4月27日《光明日报》以“跟进学生才能永葆青春” 为题,报道了我们工作的亮点;2016年8月19日《安徽青年报》报道了我校学生重走长征路的事迹;2017年12月26日新华网以“安庆师大思政课开展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为题,对红色育人成效进行报道;2017年12月28日中青在线以“安庆师大:思政课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实践育人”为题对红色文化课堂进行报道;2019年4月18日,在安徽省思政课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锦斌现场点名表扬了我们的“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三位一体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并要求宣传推广。

  (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校内外应用广泛。

  1.在学校的应用情况

  学生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校每年有100多支学生团队围绕“红色”主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学校也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连续六年被评为安徽省文明单位。学生深受地方红色文化熏陶,积极进取,考研录取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用人单位高度评价我校毕业生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学生志愿服务和参与热情显著提高。在省大学生运动会和脱贫攻坚第三方监测评估现场,在安庆市国家级文明城市申办过程中,我校有100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huahua”在线工作室根据网络“开放互动”的特点,搭建的微信“young社区”,目前访问量已突破250万人次,关注2.1万人,发起了红色话题2342个。

  2.在校外传播与使用情况

  应邀作报告使教师受益。2016 年8月,金文斌教授应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邀请,为该校思政队伍介绍工作室项目。2017年5月,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坛上,闵永新教授应邀做主题报告,介绍我校经验。2018年7月,华秀梅副教授在安徽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班上进行交流推广。2019年8月,华秀梅副教授在全国高校辅导员示范培训班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班作红色文化报告。据不完成统计,以上报告使省内外受益教师达1000多人。

  参加全国会议交流教改成果。2017年4月,罗本琦教授第九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层研讨会上介绍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2018年12月在温州大学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创新研讨会”上、2016年11月在广西师范大学 “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金文斌教授作主旨发言,介绍了“学生上讲台”教学方式和“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三位一体的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模式。

  七、点评

  “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三位一体”红色文化育人模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预期社会效益

  (一)学术价值

  1.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知识体系,提升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如何将丰富而分散的红色文化资源,淬炼成符合学科要求和教学规范的高校思政课素材,是本模式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2.厘清红色文化资源当代意义,彰显高校思政课科学性。只有真正厘清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当代意义,才能解决高校思政课的源头活水问题,彰显科学性。

  3.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体现高校思政课导向性。在新时代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应用价值

  1.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弘扬新时代红色文化,构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开辟新的路径。

  2.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果。把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创新教学载体,创设体验场域,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效果。

  3.提供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政策依据。通过对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研究,提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政策要求和建设要素,使其符合社会需要。

  (三)预期社会效益

  1.落实根本任务。在教学中增强红色文化资源阐发的准确性,增强文化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促进老区发展。在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教学中,推出一批研学和体验红色精品线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3.继承革命传统。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立体式展示,继承革命传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八、启示与思考

  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把红色文化继续弘扬好、发展好,把高校思政课建设有水平、上层次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使命。我们通过创新开展“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走出了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思政课“金课”的新路子,给了人们诸多可学习、可复制、可操作的经验与启迪。

  启示之一——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增强红色文化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红色文化育人不能是虚对虚,而是要找准问题症结所在,立足问题办活动,抓住关键谋突破,这样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在开展“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红色文化育人与解决学生思政课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症结问题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精准施策,精确发力,整体推进,找准了红色文化育人新的发力点,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启示之二——坚持整体性思维,遵循规律,在思政课教学中形成红色文化育人合力。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需要抓住思政课教育的各个环节,打出“组合拳”,画出“同心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践行,在实践中淬炼坚守,在课堂上接受理论,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落地生根,才能形成育人合力。我们在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和红色文化育人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系统中谋划,凸显学生在自我价值观念建构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创新红色文化教育载体,搭建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平台,创设红色文化体验场域,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效果,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合力。

  启示之三——坚持走进学生,做好“融”的文章,在红色文化育人中更好地教育人、塑造人。红色文化育人不是机械地说教宣传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而是要紧贴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关切点,用鲜活的故事吸引学生眼球。在实践推进上,立足新时代的要求,以融合发展的思维,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融”的文章,让价值观的“盐”融入知识传授的“汤”里,把红色文化育人环节融入思政课的现场教学、学生的课堂展示和角色体验之中,把红色文化以艺术的形式与思政课课堂教学相融合,同时我们将红色文化育人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实践相融合,在红色文化育人中更好地教育人、塑造人。

  启示之四——坚持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在红色文化育人中培养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摆出一副客观公正的面貌,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时而进,全面认识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持久生命。我们在红色文化育人实践中,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汲取治国理政、干事创业的丰富智慧,汲取攻坚克难、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本领、强化使命担当、增强文化自信,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提出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