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经验案例

时间:2021-08-09 11:19   来源:“学习强国”安徽学习平台

  近年来,安徽工程大学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挑起了“思政担”,广大教师努力既当好“经师”,又做好“人师”。为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协同第二课堂共同发力,立体构建“大思政”格局。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关键课程作用的同时,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坚持“五育”并举,构建运行管理新机制。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校长任副组长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成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组,组织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

  先后出台多项制度性文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入挖掘拓展学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教育功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促使课程思政理念入脑入心,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围绕课程思政,打造协同育人新范式。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资源,有效融合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推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

  践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构筑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互为补充的育人机制,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筑牢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主体,集中开展“对标‘六要’标准,争做‘四有’好教师”专题教育活动,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教职工思想政治素质,连续3年开展课程思政说课比赛,形成优秀教案选编3册,打造适应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夯实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让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把握不同性质课程特点,充分发挥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育人价值,抓好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等改革创新。

  强化建设评估,健全保障体系新格局。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嵌入教学的理念引导制度、新教师培训制度、新教师助课制度等,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所在,形成全校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构建责任落实机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主体的胜任力,在专业课教师群体中构建一手抓专业课教学、一手抓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岗双责”制度,促其在教学中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构建资源整合机制,进一步突显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学校探索形成激励性的资源挖掘制度,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置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鼓励专业课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形成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文本教材;构建动态评估机制,着力形成课程思政科学评估体系,以学生的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建立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动态评价制度,提高教学实效性。

  形成引领示范,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先行高校。学校按照“新机制、新范式、新格局”的总目标,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学校于2020年12月成功获批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安徽工程大学将进一步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特色、形成示范,全面提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查桂义 陶旭晨 黎新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