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经验案例

时间:2022-06-13 15:28   来源:思政安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遵循艺术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打造“工作室+孵化器+企业”三级美育平台,形成了“展训赛创”人才培养模式。五年来,艺术类学科专业共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项目160项,获国家级创新创业类竞赛奖项17项,其中一等奖6项。

  一是筑牢“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美育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制定了《安徽农业大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实施方案》,引领学生陶冶高尚情操,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思想之美。办好“第一课堂”。抓牢师资关键,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推进艺术学科与工学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推动“课堂革命”。开足开好《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赏析》等美育公选课程31门,每年选修学生约1.6万人次,其中,每学期选修《黄梅戏艺术》这门课程的就有1600多人。激活“第二课堂”。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将“美”与“农”完美融合,打造了农耕文化节、神农大讲堂、青禾讲坛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成立12个艺术类学生社团,社团活动覆盖全体学生。

  二是打造“工作室+创客空间+创办企业”美育平台。坚持理实交融、师生共建,构建“教师理论与实践指导、在校学生创客空间孵化、毕业生注册公司创业”的艺术类学生“双创”教育平台。成立美育工作室。遴选专业教师担任工作室负责人,成立了茧艺、拼布、织艺等8个美育工作室,培养学生创意思维与技能。茧艺工作室,以蚕茧为媒,开展设计绘制、剪纸等艺术创作,让专业知识活起来。拼布工作室,已成为国内顶级废旧服装艺术品再造基地,作品《再现桃花源》荣登德国拼布行业顶级杂《PatchworkGilde》。组建创业团队。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意向的学生,自由组建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创客空间进行孵化,加快形成艺术品加工微产业链,精准培养产业人才。近五年,先后有青禾文创、匠心锦绣、江淮花韵等12个美育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客空间。创办创业企业。在创客空间孵化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项目,在学校支持下将进入市场创业。安徽省茧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成功进入市场运营。

  三是构建“展训赛创”四位一体美育模式。坚持“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形成了以展励志、以训强能、以赛促创、以创兴业的“展训赛创”人才培养模式。以展励志,组织课程作业展、实习实践作品展、专业成果展、毕业设计展演等,不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夯实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志向。以训强能,依托工作室、实验室和屏山艺术实习基地等校内外50多个实习实训点,大力开展综合性实验、实践实训、团队辅导、工作室训练,培养学生创意思维,提升专业技能。以赛促创,鼓励师生组队参加“挑战杯”“三创赛”以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实战水平。以创兴“业”,坚持专业、学业、创业、就业、行业、企业“六业联动”,引导学生依托大创项目、导师科研项目、创客空间孵化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历练。他们中有的挖掘到职业“第一桶金”,有的完成创业前期准备,更多的坚定了职业目标。该育人模式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近五年,培育了“茧·艺”“原·拼艺工坊”“匠心锦绣”“轻艺文创”“守绣堂”“青禾文创”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中国拼布创意设计大赛金奖等重量级奖项。

  四是拓展服务乡村振兴美育实效。“逐美而行”奔一线。近三年,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分别在90%以上、95%以上,绝大部分在乡村、企业等一线岗位。合肥原拼艺文化等毕业生创立的公司在业内崭露头角。“变废为美”助产业。坚持文艺作品创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对废旧材料进行环保处理,制作环保工艺品,与三河、西递、宏村等特色镇村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服务乡村文旅产业。深挖蚕桑文化,在肥西县铭传乡发展蚕茧艺术加工,“双宫蚕”的爱情故事在婚礼布置、婚纱装饰上实现产品化,带动90余名农村妇女就业。“美美与共”靓乡村。积极加强与行业协会、社会公益组织等合作,建立专业化艺术教育实践队伍,构建多元、开放、持久的公益艺术活动体系,打造了“艺术支教进区”“手绘文化墙”“拼布”“蚕茧画”“听农民伯伯讲故事”及“我为家乡代言—农产品设计”等品牌活动,引导师生在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