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经验案例

时间:2023-03-22 11:18   来源:思政安徽

  娓娓道来的宣讲、感人肺腑的影片、悠扬奋进的音乐……日前,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音乐中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在安徽财经大学举行,在荡气回肠的音乐声中,“理论教育”变身“精神大餐”,让在场师生深受教育、备受鼓舞。

  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立足地域资源、人文特色和发展重点,创新开展思政教育“一县区一品牌”,让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接地气、聚人气,真正入脑入心活起来热起来。

  因地制宜,顶层设计重特色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蚌埠市积极推动思政教育内容本土化、形式多样化,立足蚌埠实际,注重因地制宜,加强顶层设计,以培育推广区域特色样本思政教育为突破口,创新推出思政教育“一县区一品牌”,明确三县六区结合辖区资源和居民结构特点,开发创建体现自身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促使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同向同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固镇县充分挖掘辖区历史资源,结合垓下大汶口文化遗址、津浦铁路固镇火车站遗址公园、张漫萍烈士纪念碑等,开设“谷阳研旅”思政课,现已举办活动16场次,深受在校师生欢迎;禹会区开办“禹荟学堂”,把思政故事创作成文艺节目,目前已展演3期,受众人数2.7万人……蚌埠市每季度进行一次县区思政工作成果视频展示,加大推动落实力度,将优秀思政教育品牌成果列入年度考核加分项。市辖各县区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思政教育品牌。

  因材施教,精准滴灌重质量

  从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入手,蚌埠市将思政教育受众群体进行细分,按就学就业状态,分为在校群体、在职群体(23岁-60岁)、在家群体(社区居家人员和退休人员);按地理环境位置,分为城镇人群和乡村人群;按年龄层级阶段,分为60后、70后、80后、90后和00后,针对每类群体不同的心理差异和需求特点,以绣花功夫研定开设针对性强、形式各异的思政教育课。

  思政是在头脑里搞建设,如果方式方法陈旧,很难激发大家兴趣。为了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蚌山区打造“理响蚌山”思政品牌,依托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蚌山区图书馆、南山文化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向农民、社区居民、机关干部、青少年等开展分众化思政教育,目前已举办活动250余场。怀远县针对青年群体,开辟了《怀城青年说》系列思政课,每月通过演讲、答题、艺术化宣讲等形式,让青年人自己说、说自己,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事,目前《怀城青年说》线上发布平台“榴乡怀远”视频号活跃度12%。龙子湖区针对青少年群体,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心开设“小龙说理”直播思政小课堂,引导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推出5期,受众1万余人。

  因机而变,创新形式重融合

  为了打破思政教育“口号大于内容”“枯燥大于趣味”的刻板印象,蚌埠市积极打造“音乐思政课”品牌,努力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为一种日常教育,实现思政工作润物无声、成风化人效果。

音乐思政课.jpg

  蚌埠广播电视台与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线,以《音乐中的中国共产党精神》为课程主要内容,合作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结构篇章布局及整体效果呈现,融合歌曲、朗诵、合唱、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穿插对经典红歌曲的党史背景和创作故事讲述,声情并茂、图文结合,讲演并重、现场互动,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模式。音乐思政课使思想政治教育变“照本宣科”为“思想浸润”、变“理论灌输”为“音乐熏陶”、变“普通教育”为“经典感动”,使思政课可看、可听、可唱、可赏、可互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据统计,自2022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音乐思政课分别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党校高校和军事院所等开设6场,受众人数5000余人。目前,蚌埠市音乐思政课已经申请知识产权专利,为安徽唯一一家。

  因势利导,线上发力重实效

  在当前“互联网+”的数字经济时代,移动优先是大势所趋。为提升思政教育传播效果,蚌埠市以“小屏优先、内容为重、流量为王”的思维方式,及时调整思政教育传播赛道、转换思政教育传播主场,充分利用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等各类新媒体,特别是粉丝量较高的蚌埠发布、蚌埠新视介,因势利导、借势发力、小屏打造、全网推送,将思政教育传播效果最大化。

  近年来,蚌埠市属新闻单位和怀远、五河、固镇三县融媒体中心先后推出思政品牌创建工作专题报道,蚌埠日报开设思政专栏,三县六区每季度均形成不少于1期的品牌思政教育精品视频成果,优秀思政工作成果及时向省级及以上媒体推报。以深化“一县一品”工程为牵引,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优秀思政品牌成果网络票选活动,通过群众自主参与,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新阵地”成为思政工作发展的最大增量。目前,“一县区一品牌”思政教育课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广受社会各界好评。(杨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