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园地

时间:2022-08-05 09:5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学生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发展目标,可见“高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诉求。因此,我们应该强化质量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校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如何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因此,科学研判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大事。武汉大学沈壮海课题组2013年起连续出版《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在调研数据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科学呈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趋势。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自2007年起每年出版《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其中包括大学生对高校学生工作满意度的调查部分,展现了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概貌。对以上两个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归纳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问题——学生获得感不强。其具体表现为:教育方面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不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与接受度还有待提升的问题;管理方面存在管理方式刚性有余、柔性不足,依法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的问题;服务方面存在部分部门与人员服务意识尚未牢固确立,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广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高层次化需求的问题;发展方面存在学生工作人员指导发展能力不足,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发展平台短缺的问题;工作方式存在运动式、任务式、事务性现象突出,教育性及发展性不足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应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下列几个方面,改革创新,聚焦发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实施,整体推进高校学生工作发展。高校学生工作根据部门归属、职能需要等被切分为条条块块,因此容易落入碎片化的窠臼。为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亟需从本体上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围绕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深化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认识与把握,获得“整体感”与“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强化协同,做到全校一盘棋,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实施,形成育人合力。

  强化融入与贯穿,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优势与特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之所在,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生命线。提升学生获得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学生工作全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他们的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当下应着力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做到融盐入水,润物无声。为此,必须要坚持党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增强学生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与能力,担负起铸魂育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

  推进供给侧改革,满足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新时代,大学生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能够精准满足他们的需要,进而使他们的全面发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为此,高校学生工作要根据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指标与要求,重构工作内容及呈现方式,变运动式、任务式工作模式为项目式、坐诊式等精准指导模式。瞄准大学生的思想之惑、生活之难、学习之困、发展之需,持续不断用心、用情、用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学生工作的资源投入,搭建好学生发展平台,配足场地、设备、人员等,补齐短板,让大学生拥有美好的“第二课堂”。

  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确保学生工作育人实效。提升学生获得感的根本在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提质增效。这就需要高校学生工作切实改变“任务式”与“维稳式”的工作方式及“叠房架屋”的外延式发展方式,确立“以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发展新理念。为此,需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开展院校研究,实施基于证据的工作,将传统学生工作转型升级为现代学生工作。具体而言,即着眼于实现高校学生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充分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实施大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利用,实现对学生的精准画像,准确把握学生需求与工作效果反馈,提升工作的针对性与科学性,为高质量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专业化、专家化工作队伍,保障高校学生工作守正创新。方针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针对当下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强的弊端,职前加强学科化培养,缩短从业者的岗位不适期并保障其后续可持续发展。职中对在岗人员进行督导,实施帮扶,帮助其度过平台期与倦怠期。高校学生工作者个体也要摆脱行政干部的角色定位,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工作需要、个人兴趣选择某一具体领域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开展行动研究、实施刻意练习,朝着专家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能够担当起思想上释疑解惑,日常生活中科学管理,专业发展上精准指导的重任,以有为争取有位。另外,学生工作者还是生产知识,创新工作模式的主力军,应坚持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推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守正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作者袁诚琨系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蚌埠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彭凤莲系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