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园地

时间:2022-12-20 16:30   来源:安徽日报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本期推出的“学习二十大精神·圆桌汇”,主题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谢兵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写入大会主题。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历经百年依然生机盎然的精神密码,也是我们党接续奋斗、不断铸就新辉煌的精神动力。自觉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进入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我们要在加强党性锤炼和提升党性修养上下功夫,要切实做到“四个融入”。

  把党性锤炼融入到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之中,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最首要的还是要筑牢政治信仰、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永葆生机的精神动力。无数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许许多多的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因为他们有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激励。“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响亮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广大党员干部要常修常炼、常悟常进,无论顺境逆境都坚贞不渝,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一方面,必须不断加强理论武装。有理论上的坚定,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和信仰上的坚定。只有学会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指导思想才会落到实处,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必修课。另一方面,必须不断经受考验锤炼。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就要看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广大党员干部要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进行历练,到大风大浪中摸爬滚打,到矛盾冲突和风险挑战的最前线,锻造钢铁般的政治信仰。

  把党性锤炼融入到强化共产党人忠诚担当上,做社会发展的“开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职、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是党员干部的责任,是党员干部为官的第一素质。作为党和人民的干部,只有拧紧思想和行动“总开关”,把忠诚、担当标准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端正心性、健康发展、成就事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定要做到对党忠诚、勇于担当。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定不移筑牢如山信仰、如铁信念、如磐信心。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的双重影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过程中展现应有的担当作为。

  把党性锤炼融入到为民办实事当中,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用百年党史深刻诠释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丰富内涵。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定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我们要充分倾听群众声音,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我们要真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把党性锤炼融入到遵守党的纪律规矩当中,做廉洁奉公的“规矩人”

  严守纪律、严明规矩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可靠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严明党内政治纪律,强化组织纪律,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使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成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压舱石。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定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规矩。党章中“四个服从”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党内极为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自律他律结合、立德立规并举,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做到纪律严明、清正廉洁、慎微慎独,始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作者系安徽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吴学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要始终坚持“两个结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坚持“两个结合”回答中国之问。当前,“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日益增多,“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爆发的几率大增,治国理政的难度前所未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经验,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持“两个结合”回答世界之问。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等重大命题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秉持国际主义的崇高追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的鲜明立场,思考把握人类整体的前途和未来,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面对各种单边主义和强权霸凌行径,把握时代潮流的正确方向,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走向民主化。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和世界各地乱局,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倡导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和全球安全共同体。面对“零和博弈”的陈旧逻辑,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这些重要理念和举措,从根本上回应了世界各国追求发展进步的普遍诉求,彰显了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愿景,凝聚了各国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最大公约数。

  坚持“两个结合”回答人民之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就是把一切为了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人民开创历史伟业,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这些饱含真情、朴素真切的话语生动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深刻阐明了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才能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形成人民喜闻乐见的党的创新理论,满足人民需求,回答人民之问。

  坚持“两个结合”回答时代之问。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临着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尤其是重大时代课题。如何回答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深刻把握“两个大局”,深入回答时代之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中国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时代之问未有穷期,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踏上新的征程,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党的创新理论持续彰显出巨大的现实解释力和实践引领力。

  (作者系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袁青垂

  党的二十大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讲语言生活化。习近平总书记常常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如扣扣子、钉钉子、穿鞋子、撸袖子等作比喻、讲故事,将深刻的道理阐释清楚,让群众坐得下、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在基层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也要注意发挥好语言的艺术。一是注意接地气。要会拉家常,讲本地话、大白话、贴心话、实在话,做到宣讲话语“沾着泥土、带着露珠、接着地气”。运用生动风趣、百姓爱听的语言来开展宣讲,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观点具体化、高深的道理浅显化。二是善于讲故事。多举富有启发性的鲜活例子,讲身边人、说身边事,积极引导受众进行深入思考,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更加通俗化、具象化。三是多用动感词。在宣讲中要多用有动作感的词,有动作感的句子,有动作感的段落,有动作感的篇章,借助适当的形体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能更好地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

  宣讲形式多样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要结合地方特色,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根据宣讲对象的不同需求,使用视频、音频、动画、对联、地方戏片段等多种艺术手段,进一步烘托诠释宣讲的主题,达到循循善诱、引人入胜的效果。一是改变传播方式。从宣讲者讲、基层群众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转变为讲授、讨论、交流相结合的互动式宣讲方式,形成现场熏陶式、典型示范式、体验式、答疑式等多种宣讲模式。二是紧密联系实际。确保宣讲内容的针对性、鲜活性和实效性。以小角度作为切入口,从身边人和身边事入手,特别是注重搜集与梳理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既讲清楚是什么、又讲清楚为什么,既讲清楚怎么看、又讲清楚怎么办。三是善打组合拳。根据听众特点、听众需求以及客观环境等,将多种宣讲方式组合起来。例如针对农村群众将微宣讲和文艺宣讲组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文艺形式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让农村群众乐于接受。

  传播手段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在基层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创新传播手段。一是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助力宣讲,利用有关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形成立体化信息,及时发布理论资讯、理论视频、党课教案等宣讲内容,打造“微信微讲堂”“手机微课堂”,用小而活的短言论、微视频“推送”理论知识,解读社会热点,不断扩大新媒体宣传覆盖面,实现理论宣讲与受众对象“零距离”“无缝隙”。二是综合利用传统载体与现代载体等各种平台。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宣讲方式,比如老年人不熟悉新兴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要以面对面宣讲为主;青少年更熟悉网络平台,要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讲普及;对于流动人群以及地处偏僻、山高路远且居住分散的山区群众,则可以借助手机短信、党课QQ群、微信传送、PPT课件、LED显示屏宣传等应用载体,深化网络媒体宣传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传播矩阵。

  宣讲内容精品化。基层群众平时注重生产生活,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加上所受教育有限,理论水平不高,所以对党的理论政策的接受和理解会有一个过程,搞好基层宣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基层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进行宣讲,应尽量避免“长篇大论”,要呈现短小精悍的“艺术品”;要在“微”字上多想办法,多做文章。一是采用“微视频”“微党课”等形式,“化整为零”,小载体讲大道理、小角度阐释大观点、小事例回答大问题,聚沙成塔,积少成多。二是充分开展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宣讲。利用各种会议开展政策宣传、经验介绍、讨论交流等活动;并主动深入农户家中,利用田间地头、家里户外、山上树下展开宣讲,与群众面对面交谈、零距离讲解。三是让基层群众走上讲坛,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以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谈经验、谈体会,在宽松的氛围中平等交流自己的相关见解,充分激发大家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宣城市委讲师团团长)

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苏国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意蕴,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深刻把握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列宁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构成部分,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普遍性、总体性来讲是马克思主义行,从特殊性、具体性来讲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共产党人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明晰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掌握了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从一个“行”到两个“行”,体现了我们党对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课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强调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指导中国实践;是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基础上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强调的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融通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让马克思主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飞跃,极大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对自己创新理论的自信,凝聚成“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迈上了新的台阶,达到了理论自信的新境界。

  运用好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六个坚持”

  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坚持”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始至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又反映当代中国生动实践,贴近人民群众切身感悟,凝聚中华文化的精神精华,体现中国式话语表达,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六个坚持”既是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点。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把握“六个坚持”,才能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做到“六个坚持”,才能确保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坚持“六个坚持”,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系安徽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