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暑假一些中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触摸前沿科学知识,感悟科学家精神,引发关于如何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热爱科学、未来投身科学研究的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培养更多科技事业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社会各界应携起手来,为青少年走近科学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他们学到知识、爱上科学。
当渺小的个体置身于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中,不禁引发人们对空间、时间、人类起源、宇宙命运的诸多思考。培养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应当从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开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鼓励青少年走出教室和家门、亲近大自然,用心观察世界的丰富层次,解锁宇宙规律、探究知识魅力,获得成长与快乐。
前辈学人的指引,对青少年培养科学兴趣、确立科研志向至关重要。家长和学校应多引导青少年阅读科普图书、科学家传记,了解科研精神和科学发展的过程。积极邀请科研工作者走进校园,组织青少年走进科研院所,在“双向奔赴”中增加青少年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机会,近距离感受科研魅力。
营造尊重科学、敬畏科学氛围,给予青少年有益启发和正面引导。社会热点往往能引起讨论和思考,面对关注度高的重大社会事件,媒体应从科学角度深入解读,增强青少年关注科学的热情。例如,当病毒肆虐时,可面向青少年科普微生物世界和人类机体的奥秘,帮助他们了解病毒是生命的常态,也是大自然的免疫反应,激发青少年对微生物研究、解码的热情,或许将成为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契机。
曾有科学家感言:科学研究如同在煤窖里寻找一只黑猫。这表明,科学研究并不轻松,只有戒骄戒躁、持之以恒,才能全心全意做好科研工作。引导青少年走近科学,要强调科学研究必须发扬“甘坐冷板凳”精神,敢于正视困难挑战,帮助“好苗子”“潜力股”从心态上做好成为科技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准备,让祖国的科学之树更加枝繁叶茂。(刘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