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园地

时间:2023-09-12 15:08   来源:新华网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已成为当今世界融合发展的基本要素,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必然会产生文化碰撞。如何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引导高校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以作者从事的《外国文学》教育教学为例,就是要以“课程思政”理念引领外国文学课堂教学,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挖掘外国文学蕴含的德育资源,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持等思政元素融入外国文学教学,将其转化为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实现外国文学知识传授与德育育人的有机统一,让《外国文学》课程充满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一要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的题中之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从自信到自强,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恢宏气象。《外国文学》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课程教学既要引导教育学生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学文化遗产为我所用,更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本土文化自信,增强志气、骨气和底气,焕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二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五四运动就是以大学生发起、推向全民参与的伟大爱国运动,共同谱写了一曲浩气长存的时代壮歌。外国文学作品中很多名著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形象的教材。《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要充分挖掘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发挥文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主题的同时,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强化爱国思潮的形成和培育。

  三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明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高校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文化、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基地。进入新时代,我们国家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成就,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成就要求高校要在人才培养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研究等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包括求实的精神、自主探究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外国文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品充满着对人的尊严的高度肯定、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以及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表达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力量。《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就是要激活经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和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和健全的心性。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将理论学习与课程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指引大学生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态度、改正行为方式,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实践,是新时代发展阶段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教师要坚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责任,围绕“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综合运用比较、思辨、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式方法,开展个性化、创新型教学活动,最大限度挖掘高校教育在思想引领、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作用,促进高校学生从能力到素质全面提升。(作者李韶华系兰州城市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