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园地

时间:2024-05-21 09:31   来源:安徽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飞速发展与迭级升代,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阵地。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不断创新高校思政工作载体,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能力。

  坚持内容为王。提高思政教学实效,基础在教学内容,必须以理服人。针对当前存在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泛娱乐化、形式化现象,高校与思政教师应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夯实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容基础。在内容生产上,网络思政教育要注意结合“现实世界”,既要感性上吸引人,又能理性上说服人,通过文化共鸣、价值认同、情感联结的多维交互,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一方面,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历史、分析现实、指导实践,通过实际运用引导大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辨明方向、廓清迷雾,找到真知、自信前行。另一方面,从细微处切入,持续推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网络文化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高校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大学生实际需求、学习习惯和思想观念,主动回应大学生的理论关切,培养其理论兴趣,提升其理论思维能力,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

  促进师生交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要承担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获取信息的导航者、系统思考的引领者等多重身份,并且要在学生思维能力养成、道德品质提升中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识别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使得师生的交流互动形式更为灵活。遵循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创新教育互动机制,坚持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互动的积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网聚青年学生,以真理引导青年学生,以真心润泽青年学生。思政课教师、党团干部和辅导员要转变思维,改变单向的灌输手段,拓展和打造多维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创新师生交流互动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作用。

  丰富教学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主要渠道,对高校推动构建网络空间思政育人新场域提出了新要求。运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一系列网络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通过现有的青年活跃度较高的网络平台,建立学校官方账号,打造思想理论教育阵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持续输出教育内容,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吸引力。结合学生特点,将深刻道理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和新媒体手段讲清楚、讲透彻,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空间。抓好并持续提升专职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等的网络素养,打造一支网络意识强、业务能力精、工作作风优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制定相应管理制度,筑牢网络安全底线,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杨尔飞 沈正赋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本文系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sztsjh2019-8-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