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在青少年成长全学段各环节,我们不仅要关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这种智育,还要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并举,让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德育引领。德乃立身之本、兴国之本。品德是一个人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决定着人生的价值和志向。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以德育心的作用,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强大的精神支柱、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厚植爱国情怀,不断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牢记自己是中国人,必须要有中国心、中国味,必须筑牢民族心、民族魂,把自己的理想志向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坚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青少年培养成志存高远、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品德高尚且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发挥好先进群体、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良好氛围。
提升智育水平。学习知识是学生的本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生的智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遵循通专结合、科教融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理念,有机融合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引导青少年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珍惜学习时光、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在求知问学中通晓天下道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不断探求真理、开悟道理、明晰事理。要切实降低青少年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鼓励青少年善于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和创新性思维。要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精准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实现由“唯分数”向“重素质”、从“育分”向“育人”的转变。
加强体育锻炼。推动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现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各类学校应打造体育精品课程,开好传统项目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建好“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等特色体育项目,让青少年学习体育知识,增强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在深化体教融合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激发青少年参加各类体育赛事的积极性,让青少年在赛场上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要充分整合社会体育资源,构建体育场馆设施共享共建模式,把体育课堂扩展到学校之外,形成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合力,从而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的运动技能,还青少年一个强健的体魄。
厚植美育沃土。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我们要通过设置美术、音乐、书法、戏剧、舞蹈、影视等美育艺术课程,不断拓宽青少年艺术人才的成长通道,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的特长,从而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要通过开展健康积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育实践活动,不断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青少年发现美、欣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青少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丰富劳育实践。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我们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劳动课程内容。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青少年出力流汗、动手实践,促进青少年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劳动习惯,让他们在劳动学习中磨练意志,锻炼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作者:刘莉,单位: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