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园地

时间:2025-02-11 11:08   来源:安徽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广大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探究知识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要将劳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这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安徽工程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校本协同和校社协同两个机制,处理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三对关系,突出课堂、理论、实践、文化四个场域,将劳模精神融入大思政课体系。

  突出课堂场域,将劳模精神融入关键课程。学校采用“劳模讲经历、教师讲理论、学生讲体会”三种方式,让劳模精神走进思政课课堂。依托学校与中共芜湖市委宣传部、芜湖市总队工会共建的芜湖市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构建起高校与劳动模范长期联系的有效机制,实现劳动模范进校园、进思政课课堂制度化、常态化。选聘劳动模范作为兼职思政课教师,采用报告会、课堂、访谈沙龙等多种形式,让劳动模范讲述自身经历,用鲜活生动的故事诠释劳模精神“大道理”,让劳模精神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近5年,百余名劳动工匠走进安徽工程大学校园,讲述劳模工匠故事;千余名学生走进企业、走进劳模工匠工作室,现场倾听劳模工匠所讲的故事。

  突出理论场域,强化对劳模精神的相关理论研究。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理论特长,对劳模精神进行系统研究,用理性思辨引导学生成长。依托学校新时代劳模精神教育研究中心,安徽工程大学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在过去的3年中,中心成员开展实地调研20余次,形成关于《新时代国有企业青年产业工人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等调研报告12篇,中心的研究者还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劳模精神为研究对象,撰写了多篇硕士学位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既有富含逻辑的理论阐释,又有生动详实的实践数据。运用这些成果,思政课教师不仅可以系统专业地讲解劳模精神的理论基础、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历史发展和价值意蕴,还能结合最新实际不断强化学生对劳模精神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涵养大学生的劳动情怀。

  突出实践场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劳模精神。劳动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和体验。强化劳模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既需要教育者挖掘、阐释劳模精神内涵和价值,还需要让被教育者在体验、互动和分享交流的亲身实践中强化相关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学习劳模精神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安徽工程大学采取互动、实践、应用等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中感受、体悟劳模精神,感悟劳动的价值、劳动的快乐以及劳模精神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劳动潜能。比如学校联合芜湖市总工会常态化开展“我和劳模做工友”活动,每学期选派同学开展为期一周的劳动模范跟岗实践,突破“看劳模”“听劳模”的局限,在日常工作中实地体验什么是劳模精神。

  突出环境场域,营造劳模精神育人的良好环境。学校建立劳模形象的展示机制,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场所,以图片、文字、视频、实物等多种载体,展示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的成长历程、出色业绩、精彩故事等,使劳模形象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劳模精神,引导师生培育深厚的劳动情怀。寒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学生深入挖掘、整理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编辑《劳模风采录》,制作劳动模范宣传片,利用文字、视频、图像、声音等媒介载体以具象化方式呈现劳模形象,并将这些内容作为大学生学习宣讲的重要内容,在课堂、主题班会等场域进行宣讲,增强学生对劳动模范、劳模精神的感性认识,对劳动奉献的价值认同。学校的青年讲师团在“青年说”活动中设置“青年说劳模”主题,专题讲授青年身边的“朋辈思政课”,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吴月红 吴梦婕)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2JDSZK1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