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学习园地

时间:2025-02-11 10:33   来源:安徽日报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团结引导产业工人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针对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状况作出的重要顶层设计。安徽是制造大省,产业工人有700多万,是建设制造强省的生力军。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引领,把我省广大产业工人的共识凝聚起来、力量汇聚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联动各方资源 推动平台创新

  政府、高校、企业在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中各有优势,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工作需要搭建大平台。为此,我们要发挥高校的学术资源优势,联合政府机关、企业党组织和工会的力量,建设好“一基地、两机构、三平台”。“一基地”是指具有全市示范作用的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研究实践基地;“两机构”是指全市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权威学术评估机构、全市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日常指导管理机构;“三平台”是指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展示推广平台,全市思想政治工作学者中有较大号召力与凝聚力的专家汇聚平台,省内及长三角区域有较大影响力的研讨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安徽工程大学与芜湖市委宣传部和市总工会共建政产学研一体的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中心聘任9所工科高校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利用30个劳动关系监测点以提供数据支持,构建了上下联动、内外沟通、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畅通理论研究、难题破解、实践指导之间的转化渠道。

  深入产业一线 开展课题调研

  准确把握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思想脉搏和实际需求,是做好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中心发挥自身的相关学科优势,先后围绕国有企业青年职工、非公企业产业工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精特新企业职工等重点群体,聚焦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实证调研,深入省内外百余家企业座谈交流,完成线上线下5万余份调查问卷,形成15份调研报告,为加强和改进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建议。近3年,中心的相关成果获中国政研会三类优秀研究成果1项,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安徽省学术年会二等奖1项。

  加强高校合作 密切学术交流

  中心推动安徽工程大学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稳定的研究方向,深入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近年来,研究团队获批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指导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20余篇。同时,中心协办皖若春风·长三角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沙龙,来自沪苏浙皖的工会组织、非公企业和部分产业工人代表相聚“云端”,“同屏”交流。邀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专家教授来芜讲学。另外,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举办长三角工科院校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论坛,密切学术交流、共谋思路对策。

  围绕实际需求 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围绕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积极参与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举办“非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培训班”和“芜湖市工会系统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组织10多位教师和大学生进企业挂职锻炼,开展企业思政工作优秀案例征集评选与案例提炼工作,积极推动企业思政品牌创建咨询指导工作。比如,中心开展芜湖市七彩工程优秀案例评选,目前相关书稿已经印刷完成;中心充分利用思政课专家资源,积极推进工人大思政课建设;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组织博士教授进企业宣讲;面向全市各级工会干部征集宣讲内容,编印《新时代 新思想 新宣讲:芜湖市职工思想引领2023年宣讲实录》;围绕优秀工会干部、劳模代表和先进工会组织等选题,制作9部微视频;进行芜湖劳模工匠(工会干部)宣讲团骨干微课程建设。

  力促校企一体,弘扬“三种精神”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作为产业工人和技能人才的“生源地”,必须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心遴选校友、企业家、科学家、大国工匠等不同类型的劳模到校面对面互动,常态化在大学毕业季和开学季持续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青春对话劳模”品牌活动。该活动品牌入选202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劳模工匠进校园”“最佳传播案例”,国家级、省级媒体在第一时间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注重体验教育,创新开展“劳动教育思践课”,将思政课堂搬进工厂车间,让青年大学生在生产线上接受劳动教育。把劳模访谈作为青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点内容,组织14个团队访谈近600名劳模,师生共同编写劳模访谈录,撰写劳模事迹,使学生了解劳模,热爱劳模。

  (苏国红)

  (作者系安徽工程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芜湖市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主任。本文系省高等教育重大决策部署项目[2022jcbs0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