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宣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选树一批思政名师、打造一批思政金课,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为打造“三地一区”、全面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全省“思政公开课”评选活动。现从获奖作品中选取部分精品微课进行展播,以供广大网友观看学习。 【详细】

3-20.jpg

做一名合格党员

授课人:全国道德模范、马鞍山市和县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

朱德同志说,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铸造的。这句话,我理解为没有把党员提高于群众之上,党员生活在群众当中,决不能站得比群众高。所谓特殊材料,就是咱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像一个党员,那么怎么样才能叫做像一个党员呢?

首先,你入党的时候,站在党旗下宣誓说的是什么?是咱们的初心是吧?宣誓这不是马马虎虎的事,这是咱们的初心,你入党了。我挂牌子我是共产党员行吗?看看咱们的中南海门口写的是什么?为人民服务,就是说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处处为人民的利益着想。

关于这方面,我很想提一提当前的情况,咱们国内已经基本上没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了,有2个有6个都是从国外进来的,是输入的患者。我们在疫情过程当中,我们的患者大约是86000多。美国可是工业上最发达的国家,他在资本主义周围(世界)他是老大,根据昨天(2020年6月3日)的报告,他的患者多少?185万。这个我负责,我以党性担保我没造谣。同志们,咱们中国人口现在已经超过14亿,美国3亿多,因为咱们党领导着全国人民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防控。美国3亿多人,患者是185万,咱们14亿人口,是8万,我想这一比就出来了。这说明什么?党的领导好,咱们的党从中央到地方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2020年开两会的时候,在座谈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怎么说的,六稳六保把党的工作放在了保卫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所以我认为,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管你在哪条战线上,都应该处处时时以人民为重。总司令说的特殊材料是由于我们不是一般人,我们是党员,我们在党的红旗下工作、劳动、战斗,所以我觉得党员的素质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我戴党徽出去,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自我监督,不管何时何地,不管我的言谈举止,哪怕我走路我戴着,别忘了我是共产党员啊。马路上有个石头,你可以不拾,他可以不拾,党员能不拾吗?鸡毛蒜皮,谁说的?是的,一个把石头扔在边上,这是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把这些鸡毛蒜皮加在一块还是鸡毛蒜皮吗?那就是咱们国家的文明。

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想大家都很熟了,那24个字我们是不是时时刻刻把它记在心上,为什么你是党员?所以我觉得党员就得像个党员,我们不能置身于群众之下,更不能凌驾于群众之上,你要生活在群众当中,心里想着群众,遇到困难的时候冲上去。同志们,感谢大家的鼓励,我别的都没有,就希望到我走了以后,组织上能够批准我是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如此而已,谢谢大家。(本课程是叶连平老师2020年“七一”前夕给青年党员上的一堂党课,相关数据为当时的数据。)

3-19.jpg

双桥落彩虹——记宣城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恽代英和肖楚女

授课人:宣城市烟草专卖局 周晖阳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全国青年的爱国热情被点燃。在安徽宣城这片土地上,安徽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青年学子发起了一场“易长择师”的斗争,一批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启蒙者接踵而至。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正是其中两位最杰出的“布道人”。

1920年9月秋意正浓,这一天,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来了一位新教员,此人学识广博、立笔成文,他就是毛泽东的好友恽代英。恽代英名义上是为教授“国文”和“修身”课而来,但他心中早已立下宏愿——要把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的种子播撒在中国大地。入职还不到一周,马克思画像就频频出现在了教学楼的显要位置,瞬间在师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有瞻仰的,有议论的,有好奇打听的,而答案的源头都在恽代英这里。但时任校长不仅守旧而且迫害进步人士,坚决撕扯掉马克思画像。恽代英收回画像,流下热泪,同胞的麻木不仁让他心如刀割。但恽代英并没有气馁,更加坚定了传播新思想的决心:他悄悄领导学生阅读《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创办了“觉社”“互助社”“新少年社”;以组织活动为由发表进步演说;组织学生游行示威、抵制日货……。毛泽东曾评价:“恽代英是一个受人敬重的人,是全国革命青年的领袖。”他的到来,在宣城播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新思想如星星之火从此在皖南大地开始点燃……随着恽代英影响力的提升,当时的反动势力非常害怕,政府下令逮捕他。在友人的帮助下,他成功逃离。但离开后他仍心系宣城,不日便力荐好友肖楚女前来完成他所“未竟之理想”。

1921年9月,肖楚女欣然接下了这根接力棒。迫于形势的严峻,传播新思想越来越难,但他依旧在艰难的环境中寻找机会。肖楚女的讲课非常精彩,听课的同学把教室内外挤得水泄不通,有了火爆的讲台,有了源源不断的听课需求,新思想的传播逐渐打开了一道口子。他的授课不久便受到监视,多次被校方威胁,但他发挥自身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让他在广大师生中收获了极大的信任和威信。当时学府内冲突和矛盾频发,有时发生辩论、对骂甚至动武,而此时只有肖楚女能说服大家,平息争斗。

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政治工作,肖楚女把马克思主义成功播种在宣城学子的心中,落地生根。因此,肖楚女被称为“在青年界最有信仰的良师益友”,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100年前,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积贫积弱的宣城人民看不到一丝希望,但恽代英和肖楚女的到来,宛如两道彩虹,为宣城人民和新思想、新世界架起了“希望之桥”,继而让宣城成为皖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他们的影响下,一大批爱国青年投身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献身,宣城这片土地上相继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第一个皖南中共党支部(中共旌德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党支部)、第一位共产党员李紫翔、第一次农民暴动(旌德农民暴动)以及抗日战争安徽第一仗(广泗战役)……

今天我们在这里,在朗朗的读书声中重温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吟唱肖楚女为宣城写下的《奋飞曲》,缅怀两位青年精神领袖,在百年党史中汲取勇往直前的精神与力量。

3-20.jpg

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从渡江女英雄马毛姐说起

授课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燕培

大家好,不知道是否还记得,2021年6月29日人民大会堂的红毯上,一位头发花白、坐着轮椅的八旬老人,她第一个接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授勋,获得了至高无上的“七一勋章”。她就是我们安徽无为人——渡江女英雄马毛姐。

“马毛姐”的名字是与1949年那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渡江战役联系在一起的。那年,14岁的小船工马毛姐不怕枪林弹雨,忍着手臂中弹的伤痛,在夜色中和哥哥一起拼尽全力,横渡长江6趟,把3批解放军成功送上南岸。实际上马毛姐只是渡江战役中的一个缩影。

当老百姓听说解放军要渡江时,争先恐后报名支援,筹集粮草船只、运送物资弹药,铺路架桥,夜以继日。据不完全统计,到渡江战役发起前,解放军已筹集船只两万余条,所需粮食的80%都是沿江人民拿出来的,仅江淮和皖西两地区就提供了1.5亿斤。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曾十分感慨地说到,“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可以说,渡江战役是人民的胜利,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之所以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立于不败之地,人民是最强大的根基和底气。

此时,我们不禁要思考,百姓们为什么愿意拿出船只、拿出粮食、甚至拿出生命来支持解放军呢?因为在老百姓心中,共产党、解放军是亲人,他们让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盼头;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艰难险阻,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为此,无数先烈前赴后继。今年七一前后,合肥延乔路牌下的无数鲜花,表达了我们对先烈们的敬意与告慰。20岁的陈延年就曾说过,决心要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民众的幸福而牺牲一切,义无反顾。29岁的他满身伤痕,走向刑场,带着微笑奔向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之光。11个月后,26岁的弟弟陈乔年在上海就义前,笑着与狱友告别: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今天的我们幸福吗?有人说,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并带领人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今天,我们的人均GDP从20多美元增长到超过1万美元,我们从绝对贫困走向了今天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我们的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涨到77.3岁,民生保障的一项项改革,一笔笔资金,化为为百姓心中满满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些正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诠释,更加夯实了党执政的人民根基。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党仍然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唯有如此,才能守住人民的心,才能增强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3-19.jpg

王家坝——一座奉献者的丰碑

授课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何丽娜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思政公开课的课堂。这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闸。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第一站就来到了这里,并点赞了濛洼人民的奉献精神。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同走进:王家坝——一座奉献者的丰碑。

初心得人心:群众奉献显自觉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91年,那年 6月,老天好像被捅了个大窟窿,雨水连天加夜的往下倒。淮河流域全线告急!国家防总下令开闸蓄洪!群众得知了消息,立刻涌向大堤,跪倒在县防汛指挥部副主任郭西魁面前:“能不能晚点开闸,麦子都快到嘴了,让俺们收点吧!”

郭西魁含着眼泪,“这是防总的命令,我们得执行啊。”他将乡亲们一个一个扶起来,并坚定地告诉大家:“共产党的政府不会不管咱的,一定要相信,相信我们的党。”老乡们边哭边点头:“俺们知道,俺们信,俺们信!”

蓄洪后,水退一点,乡亲们就抢种一点,千辛万苦抢种了5万多亩地,可谁料淮河水位还在上涨,于是,国家防总下令王家坝再次开闸蓄洪。

接到电话,郭西魁蒙了,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坐在办公室里不知道该怎么跟乡亲们交代,眼泪刷地流了下来:“刚刚补种的庄稼又要被洪水吞噬,咋办啊。”咋办,能咋办?他擦干眼泪,硬着头皮和乡亲们讲了这个消息,没想到,乡亲们却说:“郭书记,没有啥,咱建王家坝闸不就是为了蓄洪吗!”

13个年头16次蓄洪,每当闸门打开,180平方公里蒙洼库区就会成为一片“泽国”,湖心庄台则会成为水中“孤岛”,但是王家坝人依然敞开胸怀,自觉地让洪水呑噬自己的家园。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更没有一个人说“我们不”。

从1951年,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70多年来,国家累计投入治淮资金超过9241亿元,水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王家坝人摆脱了颠沛流离的困境,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所以老百姓才听党话、跟党走。共产党的初心赢得了人心!

忠心守民心:干部奉献有担当

他叫张斌,王家坝镇李郢村党支部书记,被誉为与“老天”抢时间的“神行太保”。2020年王家坝第16次开闸蓄洪,当接到通知,洪水3个小时到达李郢村!他骑上摩托车,通知群众赶紧撤离,经过一段湿滑大堤,连人带车摔在了泥窝里,疼得他硬是咬着牙站了起来。走一路、帮一路、劝一路,衣服湿透了,脚腕割伤了,嗓子喊哑了,总算赶在洪水来临前把正在抢收的群众劝上了岸。

回到村部,张斌听说河段还有人。他又赶紧迎着已经涨高的洪水“逆行”前往。可水涨得实在太快了,不一会已经涨到了车身,他干脆弃车而行,而后的三天三夜,张斌的车一直泡在那里……

等到洪水退去,他又赶紧谋划生产自救,他的腿像“长”在了大堤上、田埂间,一刻也不得闲!

像张斌一样的党员干部,在蒙洼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既是抗洪的组织者,也是蓄洪灾难的承受者。正是因为有着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的忠心,才凝聚起干群同心,才守得住老百姓的民心。

今天的蒙洼人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嘱托,变“水害”为“水利”,发展适应性农业,逐渐形成了“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业态格局。

同学们,王家坝70年的治淮史就是一部奉献史,强国一代的你们要发扬濛洼人民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精神,用肩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

3-20.jpg

信仰如炬 初心如磐 ——对党忠诚的共产党员詹谷堂

授课人: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委党校)石志丹

在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背后的山坡上,青松苍柏之间,一座座红军烈士墓庄严肃穆,当年这些为革命驰骋疆场、浴血奋战的先烈们,逝后魂归故里,回到当初投身革命的地方,凝望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这里便是金寨县红军烈士墓园。

大家好,我是安徽金寨干部学院的老师石志丹。在我身后的红军烈士墓园里安葬了200多位革命烈士和已故老红军,在这其中有一位革命先烈尤为特殊,他是金寨地区党组织的创始人——詹谷堂。

詹谷堂出生于1883年,是一位晚清秀才,22岁回到家乡执教,足迹遍布鄂豫皖边区9所学校。因为德行、才华出众,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威望。

1924年,他来到汤家汇镇笔架山地区建立了金寨县第一个党支部——笔架山农校党支部。他还参与领导了鄂豫皖地区的三大起义之一立夏节起义,并参与金寨县第一支红军队伍红32师的组建。

红32师的师长周维炯、副师长漆德玮、政治部主任李梯云等领导人都曾是詹谷堂的学生,在师部朱氏祠门前,詹谷堂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斑竹满园/制来数杆长枪维持共产,红花遍地训练三军大队保障民权”,以此寓意着轰轰烈烈的革命形势和蓬勃发展的革命队伍。此后,革命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沉寂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红32师成立后,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引起了敌人的注意,1929年夏,红军主力转外线作战,詹谷堂留守地方继续斗争,同年8月,不幸被捕,面对着敌人各种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他却将审讯室变作宣传革命真理、揭露敌人罪恶的讲堂,坚贞不屈。最后一次审讯时敌人仍不死心,对他说“只要你说出这里有多少共产党,就放了你。”

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詹谷堂轻蔑的对穷凶极恶的敌人说道:“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有多少共产党。你杀了我詹谷堂,灭不了共产党!”8月28日深夜,詹谷堂被再次毒打后拖回牢房。生命的最后时刻,以手指为笔,鲜血为墨,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如今在大别山中、金刚台下,英雄詹谷堂的事迹仍然广为传颂。

斗转星移,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与曲折中走过了100个春秋,在这悠悠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书写了一幅壮丽的红色经典画卷,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红色基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在入党誓词中就有“对党忠诚”的政治要求,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底色。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正是有无数像詹谷堂这样的优秀党员挺身而出,用鲜血与生命、泪水与汗水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史。

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脚下的土地浸染着革命先辈的鲜血,我们背后的江山挺立着共产党员的忠魂。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今天,无论您身在何处、身居何职,都应时常叩问初心,学习先进。如此,信仰更加坚定,行动更有方向。

3-19.jpg

一根小竹竿的故事

授课人:濉溪县融媒体中心 刘文静

这是一根普通的竹竿,一米多长。别看这根竹竿很不起眼,它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小竹竿的主人叫唐和恩,山东莱阳人。土地改革后,唐和恩和其他农民一样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过上了“温饱”的日子。那天,他正在地里收庄稼,听说村里要组织民工队到淮海前线去,他二话没说,放下手里的活,第一个跑去报了名。村干部看到他来了,笑着说:“哎老唐,去年你不是参加过南麻战役了嘛,这回就别去了,在家种好地也是支前。”唐和恩听到这话生气的说:“咋了,支前还论回数?没有共产党咱哪来的地种,不让俺去,种地也种不踏实。”村干部拧不过他,只好让他参加,大伙儿还推选他当上了小车队长。

第二天,唐和恩率领小车队,开往淮海战场。启程时,他随身携带了一根3尺多长的小竹竿,以备路上休息支车和夜间行走使用。走着走着,唐和恩突然慢下了脚步,拿出小刀在竹竿上刻下了家乡的名字。有位队员上前询问,唐和恩笑着说:“咱每到一处或是完成一次转运任务,就要把地名刻在这根竹竿上,等到全国解放了,拿给子孙后代,让他们也知道,咱老百姓跟着共产党都去过了那些地方,走过了那些路。让他们知道,这好日子是怎么来的。”支前的路充满了艰险、道路崎岖,唐和恩走累了就拿竹竿当拄棍,遇到河流阻挡,就用竹竿来探深浅,风雪淤泥中用它找寻道路;敌机袭扰时就用它绑着树枝和茅草伪装防空;翻山越岭行路困难,就把小竹竿高高举过头顶在最前面引路。唐和恩总是能带领小车队准确,及时地到达目的地。

一天夜里,唐和恩和民工们推着满载军粮的独轮车,在冰天雪地中艰苦地前行,突然,小车陷在了一个泥坑里怎么也推不动,唐和恩非常着急,他憋足了一口气,猛地一拉,把小车拉了出来,可拉车的绳子也崩断了,他整个人栽在泥坑里,门牙也磕掉了,满嘴都是血,队友们心疼的围过来“队长,队长你没事儿吧?”“没啥事儿,咱前线的战士,身上被子弹穿个窟窿不还照样冲锋吗?别说磕掉牙,就是豁出命咱也要把粮食送上前线。”说完,他把小竹竿高高举起带着队友们又踏上了前进的路。唐和恩也将这个地方的名字刻在了小竹竿上,那是他最难忘的地方-濉溪。

就这样,半年多的时光里,唐和恩密密麻麻地在竹竿上刻下了88个城镇、村庄的地名,把这些地名连接起来,就形成了跨越三省、长达三千公里的人民支前路程图。

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被评为特等支前功臣,并荣获了“华东支前英雄”的称号。他的事迹还被搬上了荧幕,电影《车轮滚滚》中耿东山的原型就是唐和恩。淮海战役像唐和恩这样的支前民工累计达543万人运送弹药1460多万斤、粮食等军需物资9.6亿斤,历史不会忘记,是人民用肩膀支撑起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

一双双纳着鞋底的手、一袋袋牙缝里省出的粮、还有讨饭时用来打狗的小竹竿,这根竹竿真实的记载了唐和恩小支队艰苦而光荣的历程,记载了人民群众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的不朽丰功,也是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高歌猛进,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的历史见证。它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将永远被后人敬仰和怀念!